經濟導報記者 李淑楠 通訊員 趙煥明 邱俊
為深入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省委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有關工作要求,更好地展示山東銀行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舉措和成效,山東省銀行業協會組織開展的“銀行業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服務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專題調研暨新聞媒體一線行”宣傳活動走進德州,對銀行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典型做法成效進行深入調研采訪。
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1%
近年來,德州市銀行業圍繞高新技術企業升級、傳統產業科技改造、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等方面,加快金融要素向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德州監管分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十條意見》,引導銀行機構綜合采取“首貸+信用”“中期流動資金貸款+擔保”等業務模式,推出適配科技型企業融資特征的“科創信用貸”“科創擔保貸”等30余種貸款產品,率先在全省開展“專精特新”企業綜合金融服務試點,積極構建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高技術產業及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貸款余額185.77億元,同比增長28.7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6.22個百分點。有了金融的強力支持,科技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2023年,德州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34家,同比增長33%,總數達到91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1365家,同比增長41%。
德州恒力電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船用電機制造企業,是“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等特殊船舶的重要電機供應商,材料、減震、降噪等方面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13%。為有效助力企業自主研發、技術迭代,德州銀行業主動擔當、靠前行動,暢通銀企對接渠道、提高資金支持效率,為企業提供額度高、期限活、抵押少的優質融資等金融服務,5家銀行先后向企業提供1.4億元的信貸支持,其中,中國銀行德州分行投放廠區搬遷擴建設備更新等貸款6400余萬元,郵儲銀行德州市分行發放專門針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純信用“科創貸”3000萬元,齊魯銀行德州分行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1000萬元。德州恒力電機財務總監韓立勝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貸款的及時到位,為我們加快產品研發、進行設備智能化改造和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較大便利,產品技術性能和產值將實現更大飛躍。”

德州奧來救援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套救援用電動液壓破拆工具組,研發的消防等特殊作業機器人能夠通過遠程操控進入火災、地震等災害危險場地進行無人作業,在2010年青海玉樹抗震救災等災害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針對企業研發費用占比高和擴大再生產需要,農業銀行德州分行、德州銀行、恒豐銀行德州分行等陸續向企業提供信貸支持9000余萬元,助力企業行穩致遠。農業銀行德州分行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周期,推出的線上純信用“微捷貸”為初創期企業提供創業“第一桶金”,“科技e貸”為成長期企業保駕護航,“小企業簡式貸”及其他流動資金、固定資產貸款品種為成熟期企業固本擴基,以產品適配、服務貼心助力科技企業成長。
綠色融資余額同比增51.13%
聚焦“雙碳”目標,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德州監管分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德州市銀行業協會積極推動綠色銀行ESG評價,引導銀行機構加大綠色環保領域信貸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德州市綠色融資余額432.94億元,同比增長51.13%,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8.64個百分點,可節約標準煤71.6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1.01萬噸。
丁莊水庫綠波蕩漾、景色秀麗,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水上漂浮式光伏電站——華能德州丁莊水面光伏發電項目令人震撼。項目由81個超大型光伏矩陣構成,面積相當于800個足球場大小,采用華為SUN2000-196KTL智能組串逆變器,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在一期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銀行德州分行與企業主動對接,迅速完成授信審批,累計投放貸款4.26億元,支持項目建成并網發電,年可提供清潔能源2.61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2萬噸,為德州綠色生態發展撐起一片藍天。

瑞來新材料(山東)有限公司是德州一家從事精細化工生產的企業,隨著國家治理“白色污染”等環保政策的出臺,順酐作為可降解材料的上游產品,應用不斷擴大,2023年該企業實施20萬噸/年順酐裝置及配套工程項目建設。通過常態化銀企對接,德州銀行業了解到企業融資需求后,齊魯銀行德州分行等4家銀行陸續向企業投放項目建設貸款7.5億元,貸款利率低于對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支撐。
普惠小微貸款戶數增加1.7萬戶
德州市銀行業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打造“首貸培植、主辦行、信用貸款、無縫續貸”四位一體融資服務體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德州市普惠小微貸款戶數9.56萬戶,同比增加1.7萬戶,余額695.21億元,同比增長33.2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9.2個百分點;普惠涉農貸款戶數5.83萬戶,同比增加0.94萬戶,余額555.11億元,同比增長22.53%,高于各項貸款增速8.52個百分點。
一大早,德州楚軒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便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大棚內翠綠的秧苗掛滿蔬果,大棚外等待拉貨的車輛滿滿當當。“我這兒種植的蔬菜品種好,有機肥種植,吃起來口感好,是無公害的綠色蔬菜,每天都供不應求。多虧了咱農商銀行的支持,讓我成功創建起蔬菜大棚,才能一步步走向致富路。”說起如今的發展,公司負責人黃云州感慨萬分。由于先期投入和后續需要安裝自動化滴灌水肥一體裝置等急需資金周轉,正在一籌莫展之際,陵城農商銀行主動對接,僅用3天便到賬200萬元“魯擔惠農貸”資金,解決了資金難題。現如今,黃云州通過土地流轉先后建成74座大棚,村民土地流轉后除獲得流轉收入外,還選擇進入該公司服務、進行蔬菜運輸或外出務工,帶動周圍60余戶村民共同致富。

山東高速德建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上游企業數量眾多、地域分散、規模較小,存在融資困難。針對此情況,浙商銀行德州分行運用供應鏈“供小聯動”授信模式,核心企業作為付款人向上游供應商簽發區塊鏈應收款電子憑證,同時占用自身一般授信,由銀行承擔兌付責任進行保兌,上游供應商收到應收款電子憑證后轉讓給浙商銀行,最后通過微信小程序授權浙商銀行方式實現“無感收款”。通過這種模式,為核心企業德建建筑科技辦理應收款保兌業務2500萬元,幫助14戶上游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融資,普惠金融“陽光雨露”灑向千企萬戶。
養老產業貸款遠高于各項貸款占全省比重
為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要求,德州市銀行業加大對健康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助力打造德州“養老示范城”建設,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養老產業貸款占全省養老產業貸款(不含青島)的7.08%,遠高于各項貸款占全省比重。大力推動金融適老化改造,轄區銀行建設72個高標準的“適老化服務特色網點”,其他營業網點均進行了適老化改造提升。
經濟導報記者走進齊河縣紅楓樹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只見庭院寬闊,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老人們在院中或健身、或娛樂、或聊天,生活愜意。該公司是一所民營健康養老機構,占地面積18畝,建筑面積1.5萬多平方米,主要收住自理、半自理及全失能失智老人,城區及周邊農村五保老人300余人前來康養。齊河農商銀行走訪了解到,公司急需購置醫療器材,隨即發放1900萬元貸款,并主動辦理“無還本續貸”手續,用于解決餐飲食材等材料采購資金需求,有效節約財務成本近2萬元。

德州農商銀行針對老年群體養老租賃需求,新推出“頤養租金貸”,借款不受年齡限制,采用“借款人家庭擔保+養老機構擔保+借款人保證金”擔保方式,貸款期限與養老設施租賃期限相匹配,期限10到20年不等,有效解決高齡老人養老難、借款難問題,得到養老客戶一致好評。推出一個月時間內,8戶老年人即辦理了420萬元貸款,另有貸款意向老年人10多戶,成為德州養老金融的“新名片”。
工商銀行德州分行解放北路支行內,年近七旬的劉阿姨正在大堂經理的引導下,使用適老化智能設備“老年客戶關愛版”進行取款操作,漸進式的語音提醒、大號的字幕提示,讓劉阿姨輕松自如地取出了養老金。該行推出的智能機具“老年客戶關愛版”,在業務辦理環節系統可自動識別55歲以上客戶,主動切換至“屏幕字體變大,轉賬匯款簡單”的放大版界面,快速幫助老年客戶找到所需要的業務功能。該行還為離退休人員推出“福滿溢”等老年人專屬存款、養老規劃測算等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深層次養老金融服務需求。
積極發展數字金融
聚焦效能和安全,德州市銀行業積極發展數字金融,進行經營管理數字化轉型,開展數字化產品創新,發展移動互聯網終端業務,加強線上線下業務協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
建設銀行德州分行堅持以數據為支撐、以科技強賦能,與德州市政府合作建設的“德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平臺”上線運行,成為建設銀行系統全省首個“基層治理+信用+金融”的農村信用體系平臺。平臺對接具有本地特色的德州市“明德分”信用評價體系,將農戶“明德分”通過區間劃分轉化為相應的信用等級,按照信用等級對應的調節系數,在該行“興農快貸”產品原有授信額度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額度調整后,可向農戶即時發放純信用貸款。該平臺實現了通過社會信用對農戶的增信(減信)和風險控制,有利于提升普惠金融便利性和可得性,構建人人講誠信的良好鄉村治理環境。截至一季度末,該行通過平臺新增授信2512戶、金額5.42億元,實際用信2094筆、金額3.89億元,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了數字金融力量。

為實現線下網點數字化轉型,德州銀行建設“智慧銀行數字廳堂”平臺,通過國產密碼加密算法,保障數據和網絡安全,實現跨系統、跨渠道的統一互聯,對客戶進行智能排號、引導、自助辦理、服務推薦,其中智慧柜員機渠道支持開卡、存單、電子銀行、人臉取款等52項功能,實現網點集約化和精細化經營管理。截至目前,平臺實現柜面業務遷移率持續達4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