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近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科技創新引領標志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發布會現場,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梁愷龍介紹,近年來,山東省科技廳推出了“山東好成果”、科技大市場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必須重視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山東緊抓科技引領發展的大趨勢,推動科研成果加速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轉化應用,加速形成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新質生產力輸入更多能量。
高校技術“落地生金”
和山東科技大學一次技術“聯姻”,讓陜西長武亭南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亭南煤業”)技術部部長安黨佳嘗到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甜頭”。
此前,安黨佳正為“巷道底板高效硬化成型”技術難題困擾,而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教師王俊在這方面擁有多項創新成果。在合作協議簽訂后,王俊以90余萬元的價格將研發成果轉化到亭南煤業,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難題。

如今,高校中有不少像王俊這樣的科研人員,他們將手中的專利、技術從實驗室帶到生產線,讓“書架”上的科技成果實現“落地生金”。
“破題的唯一方法是改革。”山東科技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陳紹杰給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學校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做出了許多先行先試的探索,“首先是完善頂層設計,出臺《山東科技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辦法》等制度,打通成果轉化人員績效獎勵、崗位晉升、考核聘任通道;其次是強化應用導向,組建技術轉移研究院和10多個地市技術轉移中心,建立科研成果、技術服務與企業對接機制,打破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圍墻’。”
山東各高校扭住自主創新“牛鼻子”,積極開展校企對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廣大教師、科研人員投身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高漲。
陳紹杰介紹,近三年,學校有300多名教師提交了創新創業申請,有近400項科技成果實現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轉化合同額超過1.5億元。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僅有埋頭苦干的科研人員還不夠,還要有牽線搭橋的‘紅娘’。”陳紹杰介紹,為此,學校搭建“校—院—轉化人”三級技術經紀人體系,以“校內+校外”“專職+兼職+掛職”等相結合的方式,組建“轉化專員”“技術經紀人”“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等600余人的成果轉化工作隊伍,他們走進學院、走近教授、走入企業、走到政府,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精準對接。“這些‘轉化專員’不僅熟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而且具備前沿技術判斷、知識產權管理、科技成果評價等綜合能力,既能在現場為企業答疑解惑,還可為老師提供‘一對一’服務。”陳紹杰說。
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
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瞄準醫藥中間體生產技術困境,山東省科學院菏澤分院與成武縣晨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技術攻關,首次實現了關鍵醫藥中間體頻哪酮綠色清潔生產。

“頻哪酮是重要的關鍵醫藥中間體,國內由于催化新材料和高效催化反應技術落后,生產大多采用無催化方式生產,純度低、雜質多,無法滿足醫藥領域的需求,亟需對頻哪酮現有生產技術進行革新和升級。”成武縣晨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守峰為經濟導報記者介紹了這款廣泛應用于抗艾滋病毒新藥阿扎那韋、抗癌新藥達拉非尼、抗癲癇新藥司替戊醇等16種新藥生產的醫藥中間體,據悉,由于市場需求巨大,他們預計實現清潔生產后,該產品年市場規模可達200億元,且每年有近30%的增長。
李守峰果斷對公司進行戰略重構,與山東省科學院菏澤分院進行科研對接,建立產學研平臺和技術研發中心,對生產工藝進行優化改進。科研團隊合作創新開發出新型高效復合鑭系催化劑,采用“一鍋法”的生產方式,產品生產率由65%提高到83%,產品純度由97%提高至99.5%以上,首次實現了頻哪酮工業級廢酸的40次循環利用。
“通過產研深度融合,頻哪酮成果相關技術已申報PCT國際專利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授權荷蘭專利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并先后榮獲‘創客中國’生物醫藥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全國企業組二等獎、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李守峰表示,科技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法寶,從2017年起,公司按照每年不低于銷售額5%的投入用于產品研發和科技創新,真金白銀的投入換來的是真真切切的成效。如今,頻哪酮項目成功在企業落地生產,年新增銷售收入超過16億元,新增利稅3億元,解決就業崗位200余人,國內市場占有率迅速攀升到40%以上,真正實現了“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有力推動了我國高端醫藥中間體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科技大市場”破題“兩張皮”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的技術成果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一方面,不少科研成果以論文形式“沉淀”;另一方面,企業自主研發投入有限、水平較淺,產學研脫節、成果轉化夾生等“兩張皮”現象該如何破解?
經濟導報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為加快建設“山東科技大市場”,山東省科技廳整合人才、技術、成果、設備、數據、資金、政策等各類科技創新要素,正在打造一個集成果展示、供需對接、成果評估交易、融資路演、中介服務于一體,線上線下相結合,市場化、實體化運行的科技大市場。目前,線下實體市場選址濟南市歷下區,施工已經基本完成,并與100多家高校院所簽訂入駐合同,招引基金、評估、咨詢機構150多家,計劃5月底線上線下正式投入運行。

“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重視科技向新質生產力的轉化,解決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歷史難題。”近日,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山東省創新發展研究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峰介紹,近年來,山東省涌現了一批優質的科技創新成果,為了把成果更好地推介出去,讓創新成果真正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實實在在蹚出新路子。
2023年6月,山東省科技廳印發了《山東省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工作實施方案》,7月份正式啟動“山東好成果”征集發布工作,面向全社會常態化征集重大科技成果,根據科技成果屬性、行業領域特性等差異,以科學價值、技術水平、市場前景、產業發展支撐度、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等作為評價指標,每月遴選取得最新進展和重大突破的成果;每季度開展一次成果對接路演活動,向全社會發布;每年評選產生10項左右原創性、引領性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發布年度榜單。“截至目前,山東省科技廳面向全省征集重大科技成果,共入庫653項,遴選了9批共45項重大科技成果。”劉峰介紹。

“科學、技術與產業加速循環迭代,轉化主體和轉化方式更趨多樣化,科技成果轉化將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無疑是繼科技研發之后,推動科技創新的第二引擎。”劉峰表示,下一步要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改革。山東已遴選了33家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工作,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讓科技成果回饋于社會,為社會創造實際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