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 王偉 濟南報道
5月22日,第二屆山東省風電產業發展論壇在濟南舉行,會上發布了《山東省海上風電裝備發展白皮書(2023)》(下稱“白皮書”)。
“2023年,全省新增海上風電發電裝機211萬千瓦,累計建成472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三位。山東半島已成為全國五大風電基地之一,為帶動海上風電裝備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海洋裝備產業處負責人辛穎在發布白皮書時表示。

(圖為國家電投位于煙臺的海上風電場 王偉 攝)
四大風電裝備產業基地集聚效應明顯
海上風電裝備是為海上風電開發提供各種設備和技術支持的產業,涵蓋了從風力發電機組到海上風電場的裝備供應鏈,包括設計、制造、安裝、運維等環節。近年來,山東省海上風電產業快速發展,對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經濟結構升級、發展海洋經濟和電力消納等具有重大意義,有效帶動了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海底電纜等風電裝備研發制造,并推動多功能平臺、海洋船舶、超大型智能網箱等海工裝備發展。
據辛穎介紹,為充分發揮山東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搶抓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契機,促進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協同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對全省海上風電裝備產業主要基地和骨干企業現場調研基礎上,對近年來全省風電產業鏈各個環節發展進行全面回顧和總結,同時在原有基礎上融合國內、國際新興技術,最終形成了“白皮書”。
“我省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布局加快推進,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辛穎表示,全省已初步形成東營經濟開發區、煙臺蓬萊風電母港、威海乳山、濱州惠民四大風電裝備產業基地,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集聚效應明顯。
而在不斷優化的產業布局下,山東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實力初具規模,優質企業穩步成長。
“山東堅持海陸并進、集散并舉,因地制宜推進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海上風電裝備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辛穎表示。
據介紹,近年來,山東省招引了上海電氣、明陽智能、中船海裝、遠景能源、金風科技等國內知名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相繼落戶,并實現部分整機產品成功下線。培育了通裕重工、金雷科技、大金重工、國創精密等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伊萊特的塔筒法蘭在國內海上風電市場的占有率50%以上,風電用鍛件、小型環鍛件及軸類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通裕重工的風電主軸和鑄件配套西門子歌美颯、美國通用、遠景能源等國內外知名風機制造商;蓬萊大金重工、中車同力鋼構等塔筒制造企業則為國內外知名主機企業提供配套塔筒。
“截至目前,全省擁有重點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125家,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50億元。”辛穎透露。
海上風電裝備產業競爭力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省海上風電裝備關鍵技術持續創新突破,競爭實力明顯提升。
各市通過重點企業嫁接引進和項目開發,著力推進整機制造和關鍵配套產品研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了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同時積極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據辛穎透露,東營依托中國海裝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建設海上風電大型機電傳動系統研發測試中心、東營海上風電測試認證創新基地,將成為全球第二、亞洲最大的該類型測試中心。金雷科技自主研發的20MW大型風電主軸,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大型風電主機配套設備,可供應全球頂端海上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國創精密機械完成了制約風電整機國產化瓶頸的關鍵部件——風電主軸承的開發和試制,對加速實現整機配套全部國產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海上風場建設提速,風電裝備制造項目在煙臺、威海、東營、濱州等地陸續上馬。“天能重工配套設備制造等21個項目納入省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項目(第一批)名單。”辛穎表示。
據介紹,東營開發區圍繞整機制造、基礎配套、施工運維等產業鏈環節,精準篩選細分行業前5名企業,全力開展項目招引,落地總投資247億元的25個產業鏈項目,在談總投資284億元的項目39個,將重點加快引進整機上游配套、葉片材料、輸變電系統、防腐涂層材料、塔筒附件、懸吊接近設備、安全施工系統等項目。
煙臺市總投資近200億元的20多個風電裝備重點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涉及高端鍛件、主軸、法蘭、塔筒、發電機、導管架等多種產品。大金重工塔筒及管樁項目、東方電氣葉片項目、巨濤重工導管架項目、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蓬萊智能基地項目建成投產,總投資69.2億元。
威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乳山市開工總投資100億元的明陽智能、遠景能源、中天科技、海力科技、中車同力、豪邁科技等6個裝備制造項目,涵蓋海纜、塔筒、單樁、軸承及整機等海上風電產業鏈大部件所有領域。濱州市支持惠民風電裝備產業園引進東方電氣、中國船舶等央企及500強企業,雙瑞風電4條107米風葉生產線、1條116.5米風葉生產線建成投產,新上年產1000套大兆瓦海上風電減速機、齒輪箱項目,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達產后可實現每年1000套大兆瓦海上風電減速機、齒輪箱的生產能力。
推動風電產業錯位發展
當前,我省風電裝備產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通過產業配套及產業組合,將實現由風電整機制造向電氣設備、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關鍵核心部件制造輻射擴展,進而實現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產業價值的集合,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以來,山東正在建設及即將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裝機規模為150萬千瓦。至今年底,全省海上風電裝機總規模有望突破600萬千瓦。今年年底前,山東將建成渤中G一期、半島南U1二期、半島北BW等海上風電重點項目,新增海上風電裝機規模150萬千瓦。
山東省人民政府近期印發了今明兩年“三個十大”行動計劃,其中圍繞風電產業發展也推出了相應的計劃。據了解,山東將圍繞打造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加快推動省管海域項目建設,建成渤中G一期等項目,還將重點打造海上風電國際母港(煙臺)。
在做優風電裝備產業方面,山東提出將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實施省級“窗口指導”,推動風電產業錯位發展、聯合發展。緊盯國內頭部企業,引進落地一批“龍頭型”企業、“補鏈式”項目,打造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條。重點在煙臺、東營、威海、濱州等市布局建設風電裝備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基地,建成5至30MW風電機組試驗及生產線,具備海上18MW級、陸上10MW級大容量風機批量生產能力,開展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機組試驗應用。加快東營海上風電裝備、海陽核電裝備等園區建設,強化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動“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協同聯動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