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4月25日,富國基金公告,決定自2024年4月29日起降低富國鑫旺穩健養老一年持有(FOF)A份額和Y份額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其中管理費大幅降低了四成。據悉,這是第一只宣布降低管理費的個人養老金基金,在此之前,公募基金的降費潮主要集中在主動權益基金、ETF和債券型基金上。不過,與降費相比,提高基金業績,給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才更能堅定基民們購買和持有基金的信心。
據統計,2024年以來,全行業陸續有超過50只基金調降了管理費率,超40只基金調降了托管費率,其中債券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已經成為降費主力軍。
基金降費肯定是利好,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更好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理財需求,與投資者的利益更加協調一致;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強產品對長期資金配置的吸引力。
管理費是基金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基本上按固定費率收取,即不管基金業績如何,管理費照收。據了解,2022年,公募基金總體虧損1.45萬億元,基金“四費”——管理費、托管費、交易費、銷售服務費收入超過214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投資人普遍虧損與基金管理者收費居高不下的矛盾、基金發行困難等因素,使得調降管理費率的呼聲高漲。
實際上,基金的降費潮從2023年就已經開始。據天相投顧數據,2023年公募基金年報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在2023年的管理費收入明顯下降,154家披露年報的基金管理人從基金資產中取得管理費收入為1333.46億元,同比減少108.98億元,降幅約7.56%。
但在同質化現象日益凸顯的當下,基金過度降費也有可能帶來惡性競爭,可能導致激勵不足、人才流失,繼而影響投資回報。
因此,為降費叫好的同時,還應該細化降費措施,把基金收費從固定費率制向浮動費率制轉型,或許能更好捆綁基金持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
簡單來說,浮動費率應該遵循大幅降低入門門檻,按照業績提取管理費的原則。當管理費足夠低廉甚至免費,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基民購買新基金。實行浮動費率,業績好可以調升費率,充分激勵基金管理者,同時,也將使那些不能給投資者帶來與市場匹配回報的基金被市場淘汰。
“我愿意給管理費,你給我好好做”,降費之初有基民如是喊話,而這應該也是監管、機構和投資者都想看到的共贏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