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創業板第一股特銳德(300001.SZ)4月23日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報:2023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46.0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5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4.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0.44%。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特銳德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2023年快速發展,截至年底,公司運營公共充電終端52.3萬臺,繼續保持行業第一,實現營業收入60.41億元。在營收繼續快速增長的同時,特銳德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也實現了扭虧為盈。
充電樁、充電量均居行業第一
特銳德在年報中披露,2023年公司電力設備“智能制造+集成服務”以及電動汽車充電網兩大業務板塊均實現較好增長。
具體來看,公司“智能制造+集成服務”業務實現收入85.6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25%;毛利潤20.8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44%。
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0.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21%;毛利潤13.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2.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1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特銳德多年前就開始布局電動汽車充電領域,針對公交、物流、園區、小區等不同場景與服務對象,創新研發制造了多種類型的充電產品,包括支持大功率直流充電、小功率直流充電、自動充電的智能群充電產品以及新能源微電網系統產品等,目前已在行業內形成了較大的規模優勢。
據披露,截至2023年底,特銳德累計充電量突破260億度,最高日充電量超過3800萬度。根據充電聯盟統計,在公共充電領域,截至2023年底,特銳德運營公共充電終端52.3萬臺,其中直流充電終端31.3萬臺,市場份額約為26%,排名全國第一;2023年全年公司充電量達93億度,市場份額約為26%,排名全國第一。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特銳德前幾年保持著對充電網的高投入,就是為了形成競爭壁壘。由于充電資產的建設受到場地、區域電網容量的限制,在特定區域內能夠建設、運營的充電資產數量有限,存在物理位置資源限制;同時,搶占充電行業布局先機需要巨大、持久的資金投入,進入壁壘較高。
一旦形成規模優勢,未來充電網將成為大規模用戶、車輛、能源等數據和信息的入口,從而帶來極具價值的數據資源。從2023年看,特銳德電動汽車充電網已實現扭虧為盈,未來有望持續為公司貢獻業績。
做“中國最強最大充電網生態運營商”
為了解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的具體情況,經濟導報記者4月24日致電特銳德,但投資者聯系電話無人接聽。不過年報數據顯示,特銳德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的營收、占總收入的比重、毛利率等指標都在上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據披露,特銳德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2023年實現收入60.4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1.37%;2022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45.69億元、39.29%,2021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31.06億元、32.90%。從毛利率來看,該項業務2023年毛利率為22.02%,相比上一年增加了2.94%。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截至2022年底,特銳德運營公共充電終端36.3萬臺,全年充電量近59億度。根據年報數據,特銳德在2023年增加了公共充電終端16萬臺,充電量增加了34億度,這預示著電動汽車充電網業務或迎來持續爆發。
特銳德在年報中披露,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為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市場銷售滲透率達到31.6%。根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041萬輛。在電動汽車充電領域,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2023年,全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加92.9萬臺,累計數量達到272.6萬臺,同比增加42.7%。根據公開數據測算,截至2023年底,我國存量車樁比為2.4∶1,存量車公共樁比約為7.5∶1。
政策也在鼓勵充電網發展。2023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成適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新增公共充電樁(標準樁)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比例力爭達到1:1。
從特銳德自身來看,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已成立獨資/合資公司超過260家,其中合資方為政府城投、交投、公交集團等國有平臺企業的超過150家,打造了覆蓋全國的電動汽車充電網。
同時,特銳德已與保時捷、奧迪中國、奔馳、寶馬、小鵬、理想等70多家車企達成共建品牌站、充電網數據支持等合作,由公司為車企建立專屬的品牌形象站或者在充電場站內為車企預留專屬的品牌充電樁。
特銳德表示,公司已聯合百余家生態合作伙伴,覆蓋金融、保險、車后服務市場、電池能源、生活服務等多個領域,深度挖掘“充電+X”商業價值,致力于做“中國最強最大充電網生態運營商”。
華泰證券研報認為,雖然充電樁行業前期投資建設成本高、回收周期相對較長,但是具備馬太效應,行業龍頭有望持續保持選址、資金、數據、用戶資源等競爭優勢,持續擴大業務范圍、領跑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