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通訊員 任科昕
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港口集團渤海灣港(下稱“渤海灣港”)獲悉,今年一季度,渤海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482萬噸,同比增長6%;集裝箱18.5萬標箱,同比增長12.8%,實現首季“開門紅”。

融合發力 市場經營多點開花
面對腹地鐵礦市場形勢,渤海灣港積極轉變市場拓展思維,于去年四季度開始統籌布局腹地鐵礦供應新鏈條,立足國家大宗貨物“公轉水”方向和港口融合發展平臺,將市場重心轉移至濰坊地區各鋼廠,引導鐵礦供應鏈向上延伸,持續深化貨源與市場的有效銜接,積極協同青島港、日照港為客戶打通鐵礦轉水供應新渠道,成功重啟日照港鐵礦轉水業務,穩固主流礦種及內貿球團發運通道,穩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同時,打通魏橋鄒平廠區及山鋁淄博工廠—濰坊港區鐵粉下水發運通道。
此外,渤海灣港把握濱州北部客戶鋁礬土需求量增加的契機,在青島港協助下為客戶打造經濱州港轉水新通道。
渤海灣港依托腹地豐富的地煉資源,拓展地煉焦、外貿焦在港混配、篩分、灌包等增值服務,以石油焦供應鏈綜合服務為突破口,充分釋放渤海灣港石油焦集散中心潛力。3月份與投控、物流攜手,成功啟動“長江巴士—前置倉”江海聯運供應鏈業務,完成首筆石油焦進江發運,持續增強港口輻射能力,同時,借助港口堆存優勢,加強內部聯動,打通濰坊港—壽光港石油焦轉水通道。
近年來,渤海灣港積極推動港口新業態發展,全面推介渤海灣港石油焦業務特色及供應鏈優勢,2022年以來累計完成電子倉單注冊量超15萬噸,落地24筆電子倉單融資業務,其中今年一季度完成5筆,為眾多客戶提供石油焦電子倉單融資服務。
今年3月份,渤海灣港對接新海豐集運集中開通日本線、東南亞線,持續鞏固渤海灣港集裝箱外貿航線業務,全面提高供應鏈綜合服務能力,為腹地客戶提供更多元、便捷、高效、低碳的物流服務,打造面向環渤海、輻射東南亞地區的集裝箱樞紐港。
渤海灣港攜手航運集團增加新運力,投入2條船舶,實現“天天班”運營;攜手煙臺港、航運集團為濰坊保稅區糧食客戶設計“散改集”全程物流發運業務,完成龍口—濰坊、煙臺—濰坊兩條通道發運,不斷豐富“兩港一航”貨源。
深化改革 生產組織提質增效
渤海灣港持續對生產組織標準化體系進行完善和更新,優化調整標準和指標27項,其中新增貨種3個,效率提升16個貨種,確保生產組織標準化體系運行有力有效,始終保持高標準推進。一季度,渤海灣港共實施船舶點檢共計480次,對標準船舶進行測試464次,標準化作業船舶平均作業效率超指標5.5%,全港生產效率同比提升3.59%,噸貨直接生產成本同比下降3.21%。
今年3月份,濰坊港區迎來作業小高峰,首次實現濰坊港區6艘船舶同時在泊。
廣利港區統籌各站隊靠前部署生產要素,實現“人等船、靠好就上、開艙就干”的零等待作業模式,僅用21小時,成功完成3200噸隔水管裝船作業,裝船單機效率達151噸/小時,提升14.4%,再次刷新裝船效率紀錄。
濱州港區相關部門單位相互配合,結合近期的水文氣象特點,編制進港通航安全保障方案,召開專家咨詢會、公司級船前會,完成2.4萬噸低溫丙烷的“特納四世”輪在港作業,成功刷新濱州港區接卸VLGC船舶最大載貨量紀錄。
轉型升級 “三新產業”蓬勃發展
當前,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展現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已展示出對港口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渤海灣港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月份,廣利港區順利完成首批5件盾構機配件,最小重量約77噸、最大重量約210噸,也是客戶海運首批配件。作業過程中,廣利港區依托自有大件設備吊裝隊伍,對運輸船舶、吊裝設施、天氣條件等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制定詳細的卸船方案,僅用3小時就完成5件大件設備的卸船任務,大件設備裝卸能力再上新臺階。
向“新”而行,以“新”提質,3月份,濰坊港區發布“零碳港口”創建方案,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頒發承諾性碳中和證書,這是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創建方案和首個全港區范圍的碳中和認證,標志著山東港口零碳港口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與此同時,濰坊港區分散式風電項目4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標志著山東港口首個立項、試樁、開工建設的風電項目向全容量并網發電邁出重要一步。
一季度,渤海灣港自動化門機運行以來作業量累計突破100萬噸,標志著渤海灣港在智慧港口建設領域邁出堅實一步。基于廣利港區項目的成功經驗,濰坊港區進一步技術創新,成功研發全自動化堆高機和無人駕駛散貨IMV,為通用干散貨碼頭自動化創造全新的作業模式,已具備本地遠程操控和市區超遠程操控的能力,全流程作業人工成本降低70%以上,機械能耗減少70%以上,真正實現“智慧科技與綠色低碳、作業效率與本質安全、技術進步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