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3月26日,又有櫻桃谷育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贛州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主動撤回了A股IPO申請,審核狀態變更為“終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日,今年已有73家企業終止IPO,其中70家為主動撤回,1家為審核不通過,1家為其他原因,1家為終止注冊。
IPO企業批量撤單背后,是來自監管層全流程嚴格監管的壓力。本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其中提出,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包括壓實擬上市企業及“關鍵少數”對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的第一責任,嚴禁以“圈錢”為目的盲目謀求上市、過度融資,對財務造假、虛假陳述、粉飾包裝等行為及時依法嚴肅追責等。
其實,每到IPO審查趨嚴的時候,“知難而退”的企業就會變多。它們也清楚自己存在粉飾財務報表、信息披露不完整等問題,只不過之前抱著“碰運氣”的心態,以僥幸心理謀求實現上市圈錢的目的。“監管的風聲緊了,我就撤。等風頭過去,我再回來。”是部分企業的盤算。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監管層嚴抓的正是“一查就撤”的現象。其做法就是對于“一查就撤”的現象追究到底、責任到人,絕不會因為企業撤回IPO申請就不查了,且對于發現的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線索,一經查實嚴懲不貸,以此樹立正確的“上市觀”。
像日前證監會修訂發布的《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就明確了申報即擔責的原則,其中的含義是不管“未查就撤”還是“一查就撤”,都要開展檢查,該追責、該處罰的仍然要追責處罰。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司司長申兵表示,在日常監管工作中,監管部門會特別關注撤否率比較高和“業績變臉”等市場比較關注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督促保薦機構切實強化內控,履行好核查把關職責。
需要注意的是,申兵還提到了投行的從業質量最終會體現在保薦上市公司的質量。確實,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投行等中介機構更應該加強項目甄別、估值定價等核心能力建設,真正為市場和投資人推薦質量好的“貨真價實”的公司,同時把那些問題公司堅決擋在市場門外。
“一查就撤”雖然暴露出一些深層次問題,但也指明了推動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方向。期待監管層嚴把市場“入口關”的做法能一直延續下去,切實壓實擬上市公司、投行、會計師事務所等各方的責任,提升發行上市監管效能,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動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