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需要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作為支撐。
經濟導報記者從3月25日舉行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與山東省政府簽署《共建“技能山東”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支持山東率先在全國構筑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這也是我省首個以技能為主題的部省協議。
“框架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將通過部省共建方式,支持我省在技能人才培養、技工院校管理、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潘文勇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有助于我省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預計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將達到35%;到2030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00萬人以上。
牽頭組織首屆黃河流域職業技能大賽
“《框架協議》提出,支持山東發揮在推動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的龍頭作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劉保儉表示,推動國家重大戰略方面共建共促,正是此次部省協議為山東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帶來的助力之一。
據悉,在這方面,我省將借力創新省際交流合作,牽頭組織開展首屆黃河流域職業技能大賽,設立黃河流域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職業技能培訓師資研修中心,促進沿黃省份技能要素充分流動、技能人才素質水平持續提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撐。
其實,山東在職業技能競賽方面,早已做了充足準備,通過“以賽代練、以賽促學、以賽提技”,一大批技能人才從競賽中脫穎而出,充分發揮出了職業技能競賽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
“我省每年組織開展不少于100項省級‘技能興魯’職業技能競賽,數百萬名技能人才以技會友、切磋技能、提升水平。”劉保儉表示,去年6月,第一屆山東省職業技能大賽成功舉辦,設立89個賽項,20多萬人直接參與各級選拔。
“我們緊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盯‘十強產業’、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領域,鼓勵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劉保儉稱,2023年,全省組織了169項省級“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其中,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工業設計等“十強產業”、先進制造業相關賽項占據半壁江山;數字經濟類大賽42項,占全部賽項的24.8%。通過競賽產生的技術能手和技能達人,活躍在生產和教學一線,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更是聚焦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著力打造黃河三角洲技能人才集聚高地。
“東營市先后成功舉辦黃河流域人力資源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會、黃河流域高技能人才培育協同創新交流會等系列活動,在全省率先建成集培訓、競賽、評價于一體的渤海工匠學院。”東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袁永鵬介紹,下一步,東營將承辦好首屆黃河流域職業技能大賽,大力推動黃河流域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職業技能培訓師資研修中心建設,加快培養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技能人才,搭建黃河流域高技能人才交流協作平臺。
向“技工教育強省”轉變
《框架協議》還提出:在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共建共促,支持山東開展技工教育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專業設置上對接產業需求、課程內容上對接職業標準,學習過程上對接工作過程,教學場地上對接企業環境;建設優質技工院校、優質專業和技工教育聯盟(集團)。
所謂工學一體化,是指采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實現“教、學、做”融會貫通,是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據潘文勇介紹,山東已有88所技工院校納入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試點名單。“辦學精度不斷聚焦,成立7家技工教育集團,創新開展‘訂單式培養’,積極推廣新型學徒制,為企業‘量身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有效提高企業職工技能水平,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
截至2023年底,全省技工院校開設“訂單班”“冠名班”989個,為比亞迪、奇瑞、齊魯制藥等企業定向培養技能人才,全省各類“訂單班”“冠名班”在校生達3.7萬人。
牽頭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團的濟寧市技師學院,在引企入校、入企辦學方面成效顯著。該學院院長楊楠介紹,學院已建立了從入學到畢業全過程數據監測評估系統和企業用人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學院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與太陽紙業、京東等300余家企業開設訂單班338個,為山東榮信、辰欣藥業等59家企業培養3000余人。”楊楠稱,學院每年可以為濟寧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培訓技能人才3500余人。
劉保儉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加大工學一體化改革力度,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普遍實行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其他技工學校50%以上專業實行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改革,全省一體化教師認證比例達到60%以上。
“我省還將對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技能人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動態調整和優化技工院校專業,建設一批前沿專業,促進技能人才精準供給,增強服務大局能力。”潘文勇表示,全省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支持政策正在醞釀出臺,此舉將有助于提升技工教育辦學能力,推動我省由“技工教育大省”向“技工教育強省”轉變。
超7500家魯企可自主評價技能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共建共促,是《框架協議》提出的另一個方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支持并指導山東圍繞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在技能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創新政策措施。
技能人才評價是優化技能人才配置、激發技能人才活力的重要手段。
據潘文勇介紹,近年來,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已率先試行特級技師崗位制度,實施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社會化改革試點,推動技能人才評價不斷向科學化、社會化、多元化方向轉變。截至2023年底,全省備案自主評價企業7500余家,數量居全國前列。
山東能源集團作為山東省國際化水平高、規模體量大的能源型企業,近年來不斷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這里走出了諸多行業領先的技能大師、大國工匠。企業現有齊魯首席技師、山東省技術能手等省級及以上高技能人才達490人。
“我們注重實施‘外引內培’人才工作項目,堅持外引重質量、內培提數量,重金獎勵優秀人才。”該集團副總經理張若祥表示,該集團已累計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3萬余人次,特級技師及以下每月享受150元至1000元不等的技能津貼;首批首席技師頒授金牌并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每月享受技能津貼3000元。
潘文勇表示,下一步全省將深化技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優化職業技能與專業技術職稱貫通評價制度,培育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參與新職業開發、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規范制定,為新興產業技能人才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同時,全省還將加大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力度,把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等技能領軍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服務范圍,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激勵制度,激發技能人才成長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