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2024年,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山東各市共同關注的焦點。
經濟導報記者梳理山東16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新質生產力”均被重點提及。
山東16市的新質生產力具體布局到哪些產業?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這些城市的產業布局各有側重,他們提出了加大對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不乏共同之處,比如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強調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地方來講,應更多考慮如何將新質生產力用到產業和產業化上。”
瞄準未來產業新賽道
未來產業被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大方向。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山東各市在積極布局新質生產力時,大多都明確提及了發展布局未來產業。與此同時,濟南、青島、煙臺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
濟南強調,“大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培育新質生產力”。
“前瞻性布局元宇宙、生命科學、未來網絡等一批未來產業,加快培育電磁能、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等新增長點,開辟更多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賽道,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濟南表示。
青島同樣提出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包括積極搶占基因與細胞、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空天技術等產業新賽道,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
青島還著眼于實施未來技術大科學工程,積極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發攻關。新增20家以上場景應用實驗室。規劃建設未來產業加速園。支持國有企業投資未來產業。加快華大細胞中心、天啟衛星物聯網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青島強調。
煙臺也將目光投向未來產業布局,并將“開辟產業制勝新賽道,聚焦重大技術突破和前沿成果應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2024年重點工作之一。
煙臺提到,超前布局生命科學、深海空天、新一代核電、人工智能、新型電子材料、人形機器人等六大未來產業,謀劃建設未來產業加速園,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
不僅濟南、青島、煙臺,山東的其他城市也在積極布局未來產業。
在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方面,淄博表示,做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產業,推動數字經濟園區擴容升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產業集聚地。培育壯大機器人產業,建設協作機器人先進制造基地。
同時,淄博提出,支持氫能及儲能產業創新發展,加強燃料電池等關鍵領域產品研發和技術突破,搭建省內領先的綠色能源產業高地。
“未來產業堅定入局。”臨沂同樣積極謀劃未來產業發展,著眼于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在應用場景構建、人才引育、產融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打造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參與的產業創新生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臨沂不能缺席、更不會缺席。”臨沂強調。
日照提出,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謀劃布局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來產業,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
威海表示,分梯次培育發展虛擬現實、衛星遙感等未來產業,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藍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德州則是積極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各個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對未來產業的布局,這些產業在未來的區域發展中也將扮演重要角色。
“考慮各地資源稟賦是一個大邏輯”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地方必須得抓產業。我們應該更多圍繞實體經濟,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圍繞產業進行技術的前延。”
“這也要求政府發揮更多的主導作用,并充分利用地方的優勢資源,肯定不能是單一的,要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統籌發展。”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這就必須因地制宜,必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這是一個大邏輯。”
從山東各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正成為各地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在具體的發展路徑和布局上,各個城市也根據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發展需求等,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
比如,濟南強調塑強主導產業新優勢,突出發展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領域、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領域等。
此外,濟南提出,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加快發展空天信息、新能源、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塑強空天信息產業核心優勢;提升新能源裝備產業規模能級;發力突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等產業。
青島同樣強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包括:推動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鏈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大力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15%以上。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打造新的應用場景、產業模式和新的業態,這對地方也是重點和核心。”
煙臺聚集于生物醫藥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
在航空航天產業方面,煙臺強調,加密東方航天港發射頻次,投用國內首艘海上發射工程船,推進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研制應用,構建從火箭發射到衛星信息的全鏈生態,爭創中國海上商業航天發射母港。
淄博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方向,推動產業升級、鏈群提質,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對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做優做強新興產業,淄博提到,加快化工、紡織等優勢行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支持新材料產業延鏈強鏈,推動氟硅材料、聚烯烴等優勢板塊聚鏈成群等。
東營著力加快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突出高能級平臺提質,加強碳中和聯合研究院等重大平臺建設運營,研發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
臨沂強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臨沂提出,搶抓光儲氫產業“新風口”,聚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爆發式增長,打造“中國光伏新城”,建設“北方氫能之都”等,并提到搶灘低空經濟“新藍海”。
日照聚焦于集成電路元器件、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統籌光伏、風電等綠電資源。威海著力推動數字產業,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產業,搶抓集成電路發展機遇等。菏澤積極推進數實深度融合,推動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比重較大的制造業,利用新技術和最新的管理方式進行轉型升級。特別是要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進行升級。”
將創新用在產業化上
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創新是關鍵因素,各地也紛紛把科技創新這個重要的驅動力擺在顯要位置。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在地方層面,我們更需要關注如何將創新用在產業化上,必須針對產業和產業化進行創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濰坊強調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水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為此,濰坊將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努力在新型儲能、合成生物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濰坊將推進動力裝備產業向新能源化轉型、化工產業向新材料新醫藥轉型;并集中突破工業母機、磁技術、綠色能源、新型儲能等基礎條件好、市場前景大的產業。
濟寧提出了加力推進科技創新,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實現新突破,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字頭”“國字號”大院大所大學深度合作,共建創新載體20家以上。
濱州強調,著力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發揮渤海先研院、魏橋國科研究院輻射帶動作用,支持京博化工研究院、濱化中央研究院、中裕農科院等做優做強。
棗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作用、人力資源的硬核支撐作用,加快培塑新質生產力。
棗莊正高效推進省鋰電產業、無機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預計年內新增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0家。
聊城強調,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高產業鏈創新鏈協同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聊城提到,支持東阿阿膠、華泰化工等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深化與聊城大學合作,推動“大分子藥物與規模化制備”全國重點實驗室成果在聊城轉化。
泰安同樣表示,健全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