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今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全面攻堅之年,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各省屬企業、市國資委要牢牢盯住‘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的目標要求,加大推進力度,以釘釘子精神抓緊抓實各項重點任務,務求在重點領域取得更大突破,為深化提升行動圓滿收官打下堅實基礎。”在3月21日召開的全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專題推進會上,山東省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葛志強說。
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被列為全省兩大牽引性重要改革事項之一。新一輪國企改革將如何攻堅?
葛志強表示,功能使命性改革任務,是這一輪改革的最大亮點,也是最大難點,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各省屬企業、市國資委要根據產業技術優勢和資源稟賦條件,找準定位、勇于擔當、積極作為,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要跳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
這輪改革把增強國企科技創新能力作為重要內容,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全省國有企業情況看,近年來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速聚集創新要素,推動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涌現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
“‘十四五’以來,集團把研發投入作為硬任務,納入規劃、預算和考核管理,形成剛性增長機制,年均增幅超過20%,研發強度保持4%以上,新藥品批件、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重大創新藥臨床研究、國際藥品注冊、專利與標準的數量連創歷史新高。”華魯集團副總經理杜德平對經濟導報記者透露。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2023年省屬企業研發投入達到473.3億元,同比增長14.3%,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01%;各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34.53億元。
葛志強表示,科技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要健全產學研成果對接和產業化機制,讓更多創新成果順利跨越“死亡谷”,實現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
“客觀來講,有的科技創新不一定在短期內就能出成果、出效益,可能還要冒一定風險。各級國有企業一定要用戰略眼光、從大局高度認識和把握,敢于跳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葛志強說。
“我們推進產線升級自動化改造,最終實現加工自動化率達到95%、總裝自動化率達到60%、鑄造自動化率達到70%。生產工藝數據自動采集率達到85%,設備在線率達到95%,生產節拍由243秒降低為95秒,整機責任返工率降低為0.01%。”山東重工副總經理倫學廷如是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其科技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
“今年,我們將再投入22億元,力爭獲得專利100項以上,在重大創新藥的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杜德平表示。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我國經濟大海里強勁涌動的一股新潮流。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力以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葛志強說。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山東省屬企業、市屬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分別達到867.1億元、645.7億元,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26.82%、15.60%;省屬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總營收比重達到15.68%,同比提升2.24個百分點。
國有龍頭企業的支撐作用也在不斷強化,截至2023年底,有13戶省屬企業承擔全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任務,9戶省屬制造業企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市屬企業中有5戶被確定為省級產業鏈鏈主企業,39戶企業被確定為市級產業鏈鏈主企業。
煙臺市國資委副主任何兆勇對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市管(市直)企業作為‘鏈主’,遍布全市重點產業及細分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接近50%。”
“今年計劃再投資71億元,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環保等新興產業延伸布局,構筑以鋰電化學品為矩陣的新能源材料集群、以尼龍高端材料為主線的化工新材料集群,打造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制劑三個世界級制造基地。”對今后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杜德平透露。
新華醫療在發揮鏈主核心效應上也值得一提。“我們立足制造主業醫療器械九大產品線和制藥裝備四大工程技術中心,夯實了企業發展的基本盤,取得了市場成功,特別是感染控制產品種類和規模居世界第一,制藥裝備軟袋線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居行業第一,放射診療設備國產醫用直線加速器市場保有量第一。”新華醫療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玉全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2023年新增投資82.05億元,布局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核心資源,推進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極大提升了新能源整車整機產品優勢。集團全年累計銷售新能源整車整機16014臺,同比增長24.7%。”倫學廷如是介紹山東重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成效。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該如何發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絕不是一哄而上、大干快上。”葛志強強調,要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強化政策協同,不能單打獨斗、各干各的,不能形成信息孤島,要互通有無,形成政策合力、發展合力,實實在在地推動各級國有企業解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另外,也不能把傳統產業簡單貼上“低端落后”的標簽,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讓“老樹發新芽”。
深化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也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重頭戲之一。
“深入推進重組整合,省屬企業共組織開展了專業化整合96次,市屬企業開展了戰略性重組17次、專業化整合121次。”葛志強介紹說。
“煙臺啟動實施了近年來最為系統、最為廣泛、最深層次的市屬企業優化整合,市管一級企業數量由19家調整至‘9家市管+3戶市直’,管理層級全部壓縮至4級以內,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今年6月底前市屬企業優化整合將全面完成,以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為導向的新發展格局將迅速起勢見效。”對2023年以來的優化整合情況,何兆勇透露。
葛志強提出,國企應把聚焦主責主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作為驅動改革發展的初心,推動優勢資源向重點領域集中。
葛志強表示,要深化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在企業之間,對技術相似、業務雷同、有重復投資現象的領域,以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為主體,加大“合并同類、整合關聯”的力度;在企業內部,要推進產業相近、業務趨同權屬企業的整合,具備條件的要積極探索推行“一企一業、一業一企”。
他還強調,要進一步加大“兩非”“兩資”處置力度,以做強和做專為目標,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力的非主營業務,加快剝離不良資產,集中優勢資源發展主責主業。要持續深化層級壓減工作,確保全面完成層級壓減任務。同時,要建立層級壓減長效機制,堅決防止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