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在投資者權益保護愈發受到重視的背景下,IPO監管趨向更嚴,排隊企業的“含金量”也更為清晰。
來自Wind資訊的消息,今年以來已經有70家排隊企業出現主動撤回、終止審查、取消審議等停止IPO的情況,其中絕大多數為主動撤回。
山東也有兩家企業在主動撤回IPO申請之列,分別是注冊地位于威海的山東華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菱電子”),和注冊地位于濟南的臨工重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臨工重機”)。經濟導報記者曾嘗試聯系兩家公司了解主動撤回的原因,但華菱電子接通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清楚,而臨工重機的電話則無法接通。
不過,有受訪投資業內人士表示,近期IPO排隊企業批量撤回,主要來自兩方面原因,其一是監管層對全流程監管執法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讓部分帶病闖關的企業及其保薦券商望而生畏;其二,部分業績下滑明顯的排隊企業,自知過關無望,按下停止鍵。
“這對投資者是好事。”3月15日,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青島投資者崔榮哲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IPO把關越嚴格,上市公司的質量越有保證,能讓中小投資者切身感受到合法權益受到呵護,有望實現投資者與企業、資本市場共同成長的良性發展態勢。
兩家魯企主動撤回
近段時間,監管層已多次提及嚴把IPO入口關,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在最近主持召開的黨委擴大會議上強調,要依法從嚴監管市場,抓緊謀劃嚴把IPO入口關、加強上市公司和證券基金期貨機構監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之下,IPO排隊企業優中選優態勢明顯,主動撤回案例明顯增多。
3月14日,深交所公告,決定終止對焦作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令人關注的是,今年1月,公司剛對深交所首輪審核問詢做出回復,回復涉及公司前控股股東、毛利率等十余個問題。但一個多月后,公司就主動申請撤回上市申請。
3月13日,浙江三方控制閥股份有限公司及保薦人財通證券,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公司其實在2022年底就拿到了創業板上市委“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結果,但是,一年多來公司一直沒有成功登陸A股,如今更是按下停止鍵。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像上述這樣主動撤回IPO的企業明顯增多,已超過60家。其中,東莞市思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請在2023年12月28日獲得受理,今年1月22日進入已問詢狀態,1月26日提交了撤單申請,“閃退”的速度令人咋舌。
山東也有華菱電子、臨工重機兩家企業在今年撤回了IPO申請,不過這兩家企業排隊的時間都比較長。
華菱電子的上市申請于去年6月獲受理,保薦機構為東興證券,擬募資金額6.5億元。公司去年7月收到了首次上市審核問詢函,同年12月29日進行了回復;今年1月13日,深交所對公司發出第二輪審核問詢,但公司一直沒回復。2月27日,公司及保薦機構分別向深交所提交了撤回創業板IPO申請文件,隨后被深交所終止上市審核。
臨工重機則是在今年1月24日被上交所終止上市審核,起因也是公司及其保薦人中金公司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這距離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已過去了約一年時間,彼時公司計劃募資15億元,資金將用于新能源礦山成套設備數字化工廠項目、臨工中租智能工業園項目、公司研究院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對于撤回上市申請的原因,經濟導報記者按照招股書中披露的電話,分別聯系兩家公司,華菱電子的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清楚這件事,且公司董秘殷錫強出差在外,不知何時回來;臨工重機的電話則處于無法接通的狀態。
而從兩家公司被問詢的情況看,實控人、關聯交易、分紅等都是交易所關注的重點。比如,華菱電子認定自身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但首輪問詢中,深交所就對公司實際控制人認定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提問;臨工重機的控股股東歷史沿革則成為上交所審核重點關注事項之一。
在關聯交易等領域,臨工重機被上交所問及關聯方山東臨工為公司的主要客戶之一,同時又是其重要供應商,并要求公司說明同業競爭問題,以及公司與山東臨工購銷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公允性。而在現金分紅方面,華菱電子在2020年度至2023年上半年期間合計現金分紅2.87億元,占報告期總凈利潤4.21億元的68%,也引來深交所的關注。
券商等中介機構責任更重
“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一目標,我們將多措并舉,進一步加大對上市公司欺詐發行、財務造假,以及大股東違規占用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證監會龍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首席檢查官、稽查局局長李明就進行了如此表態,而在這之后,A股IPO節奏進一步放緩:2月份只成功發行了2只新股,遠低于1月份的16家。
有受訪投資業內人士表示,IPO步伐放緩背后,存在多重原因,但主要可以歸因于兩點:其一,監管層對全流程監管執法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讓部分帶病闖關的企業及其保薦券商望而生畏;其二,部分業績下滑明顯的企業,自知過關無望,也就按下了停止鍵。
“我認為全流程監管執法很關鍵,有些保薦券商可能知道企業存在一定問題,但依然讓其‘帶病上會’,存在僥幸心理。監管進一步嚴格執法后,保薦券商不敢越紅線,市場良性循環的機制就會逐漸完善。”崔榮哲對經濟導報記者分析說。
有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監管層就IPO發行保薦業務,對券商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開出30余張罰單。其中,深交所在2024年首周就開出了19份罰單,涉及廣州芯德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垠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芯天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IPO項目,這也起到了明顯的警示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監管層還多次重申要堅持“申報即擔責”理念,嚴懲“一查就撤”。對于有問題的撤回項目,事后追責已成常態。比如,今年1月海通證券就因沃得農機的IPO“一查就撤”,被予以警示。
據悉,證監會對海通證券保薦的沃得農機展開現場檢查時,發現海通證券及兩保代未就實控人所持股權凍結情況,持續履行盡職調查職責并及時向深交所報告;對關聯方資金拆借披露的準確性未予充分核實;未對發行人會計基礎不完善、內部控制不規范的情形予以充分關注;未經同意就改動招股說明書。因此,海通證券被出具書面警示,保代陳城、景煬被通報批評。
吳清近日也表示,下一步要大幅增加現場檢查的覆蓋面,對發現的違法違規線索進一步加大查處力度,堅持申報就要擔責,以此倒逼發行人進一步提高申報質量,也倒逼中介機構提高執業和服務水平,做到勤勉盡責。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部分券商在今年以來出現多家保薦企業撤單的情況,像國金證券在本月9日至12日期間,就有3家保薦企業的IPO申請被撤回,分別為億聯無限、晶華電子、里伍銅業;中信證券則有7家企業撤回IPO申請,中信建投達到8家。
總體看來,頭部券商排隊項目數量較多,撤回數量也較多,部分中小券商則因項目基數較少等原因,撤單絕對數量不多,但撤否率較高。其中,今年的世紀證券、九州證券和華西證券撤否率達100%,主要因為三家券商在年內都只有一單保薦項目且已終止。同時,中原證券、五礦證券、東興證券和首創證券撤否率也在50%以上。有業內人士表示,在IPO把關日趨嚴格的背景下,中小券商在投行業務上的突破變得越發困難。
讓優質公司入場
華東某券商自營業務部經理陳凱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全面注冊制下,新股發行上市申報文件由“受理即擔責”調整為“申報即擔責”,進一步強化券商等中介機構的責任,并提出更高的要求,結合今年監管層對首例欺詐發行案件的查辦,可謂威懾力十足。
據悉,2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對上海思爾芯欺詐發行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的公告。該案系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后及未獲注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
思爾芯是在2021年8月提交的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證監會于2021年12月對其實施現場檢查,發現公司涉嫌存在虛增收入等違法違規事項。2022年7月,思爾芯撤回發行上市申請。證監會對其涉嫌欺詐發行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和審理。經查,思爾芯在公告的證券發行文件中編造重大虛假內容,2020年虛增營業收入合計1536.72萬元,占當年度營業收入的11.55%,虛增利潤總額合計1246.17萬元,占當年度利潤總額的118.48%。
由此,證監會依法決定:對思爾芯處以40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董事長黃學良等部分高管分別處以20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首席財務官黎雄應處以15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監事會主席楊錄處以100萬元罰款。
之后,證監會還表示,堅持“申報即擔責”,對于涉嫌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即使撤回發行上市申請,也要一查到底。
上交所總經理蔡建春由此表示,要持續深化改革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IPO持續加強全鏈條把關,從入口關、輔導期開始,市場參與各方都要承擔起責任。
當然,IPO把關趨嚴,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大利好。崔榮哲表示,IPO的招股說明書本就晦澀難懂,普通投資者很難從中看清行業趨勢和公司地位。“不能把普通投資者當成風投機構。嚴把入口關,只讓優質的、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公司入場,才有望實現投資者與企業、資本市場共同成長的良性發展態勢。”
有受訪人士也建議,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還可進一步健全交易制度,降低新股熱度。比如對于新股發行“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立超募資金專用賬戶,用于回購股份等,降低公司和中介機構對高額超募追求的熱度,讓新股的定價更為理性。
另外,也可通過多種方式推動投資者金融素養和法律維權意識的提升。李明表示,行政執法常常可以為民事索賠和刑事追責提供證據先導,如在康美藥業案中,證監會按照2005年證券法頂格罰款60萬元,但后續有5萬多名中小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賠24.59億元。“從過往案例來看,我們一公布執法信息,投資者保護機構、律師和投資者就開始行動起來,組織民事賠償訴訟,違法者往往因隨之而來的民事責任而承擔巨額賠償,甚至是‘傾家蕩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