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似成企業IPO新賽道,面對滬深撤材料后的北交所再申報,有觀點說“北交所殺瘋了”,但在審和撤否均高企之下,前景似成迷霧。
綜合多維度數據來看,截至3月11日,今年以來,北交所僅6家上市,融資額同比下降30.74%;20家IPO終止,其中19家因撤回材料,終止項目較多的三家券商分別是中信建投(4家)、開源證券(3家)、中原證券(2家);在審IPO數量高達115家,同比增64.29%;今年前兩個月,已有12家企業在滬深交易所碰壁后轉向北交所。
在業內人士看來,北交所在審激增、高撤否、“變道”北交所三種現象同在,目前IPO監管政策正進一步加強,企業寄希望于北交所IPO之路或也并非一帆風順。
北交所IPO上市融資下降三成
易董數據統計顯示,截至3月11日,今年以來,北交所發行上市家數共計6家,募資總額合計12.91億元,同比減少10家、融資下降30.74%,去年同期北交所上市16家、募資18.64億元。
6家公司分別是,民生證券保薦的許昌智能,發行費用為2042.97萬元;第一創業證券承銷保薦的康農種業、云星宇,發行費用分別為2328.15萬元、3456.48萬元;長江證券承銷保薦的海昇藥業,發行費用為4153.82萬元;浙商證券保薦的捷眾科技,發行費用為1959.48萬元;中泰證券保薦的鐵拓機械,發行費用為2201.21萬元。
整理北交所IPO終止項目發現,今年以來,北交所IPO終止20家,其中19家的終止原因為撤回材料。唯一一家非撤材料終止IPO的企業是藍色星際,北交所稱對藍色星際終止審查的原因是,藍色星際未能在三個月內取消中止審核情形或補充提交有效文件。

其中,中信建投保薦的北交所IPO終止數量最多,為4家;其次是開源證券有3家,中原證券有2家,11家券商各有1家北交所首發項目終止,分別是興業證券、首創證券、世紀證券、第一創業、華興證券、中金公司、國金證券、華源證券、中泰證券、民生證券、中德證券。
115家在審增逾六成
北交所IPO在審數量依然較為龐大,易董數據統計顯示,截至3月10日,北交所在審IPO數量為115家,預計募資總額為308.82億元。在審數量遠超去年同期數據64.29%,去年同期為70家。
就審核狀態分布來看,“已問詢”54家,“已回復”17家,“上市委會議”4家,“提交注冊”7家,“中止及財報更新”33家。
保薦北交所IPO在審數量最多的券商是開源證券,有12家,募資合計23.74億元;緊隨其后的是民生證券,有11家,募資合計30.2億元,結合數量和融資額,兩券商不相伯仲。
此外,中信建投保薦7家,浙商證券保薦6家,東吳證券與招商證券均保薦5家,財通證券、東北證券均保薦4家,保薦3家的券商有6家,分別是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安信證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德邦證券、天風證券、東方證券承銷保薦;14家券商保薦項目有2家,15家券商保薦項目僅有1家。

前兩月12家企業變道北交所上市
“‘變道’北交所”成為多家擬上市公司在滬深交易所碰壁之后的選擇。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2個月,新增58家企業在北交所上市輔導,其中15家企業IPO申報曾遭遇被否和撤回。
其中,12家企業在滬深交易所轉向北交所,包括:
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于2018年申報創業板被否;
浙江孚諾醫藥于2023年申報創業板IPO撤回;
廣州尚航信息科技于2023年申報深主板IPO撤回;
河南嘉晨智能控制于2023年申報科創板IPO撤回;
蘇州鼎佳精密科技于2023年申報深主板IPO撤回;
新疆格瑞迪斯石油技術于2016年創業板IPO撤回;
湖南長步道光電科技于2023年申報科創板IPO撤回;
老娘舅餐飲于2023年申報滬主板IPO撤回;
湖南華慧新能源于2023年申報創業板IPO撤回;
華翔翔能科技于2023年創業板IPO撤回;
上海雷諾爾科技于2013年深主板撤回;
天津藝虹智能包裝科技于2022年創業板被否。
有統計顯示,自827新政“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實施以來,已有不少于26家企業轉向北交所上市。
就上述變道北交所企業來看,其中14家原擬上市深交所創業板,5家擬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其他為擬在滬深交易所主板上市。
上述公司通常解釋原因時稱,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形勢、資本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公司發展規劃等因素決定,或與相關輔導機構進行充分溝通后決定。
目前,北交所上市委會議公告仍停留在一個月前,即“2024-01-31”,上市委會議結果公告停留在“2024-02-06”。

根據北交所目前發布的各項政策,公司在北交所上市主要有以下四種路徑可供選擇:
一是基礎層掛牌-創新層-北交所IPO,即滿足條件的非掛牌企業先在基礎層掛牌,再由新三板基礎層轉為創新層,至北交所上市委審議時已經連續掛牌滿一年的創新層企業,可以申報北交所上市。
二是掛牌同時進入創新層-北交所IPO,即滿足創新層要求的企業,可以在掛牌的同時直接進入創新層,至北交所上市委審議時已經連續掛牌滿一年的創新層企業,可以申報北交所上市。此路徑可省去掛牌基礎層環節。
三是北交所直聯機制,通過北交所直聯機制,企業可在新三板掛牌的同時進行北交所上市審核,但仍需滿足新三板掛牌滿一年的規定(掛牌滿一年是指發行人在北交所上市委審議時已連續掛牌滿一年;對于摘牌前已連續掛牌滿一年的公司,在二次掛牌后可直接申報北交所上市)。
四是免掛牌并在北交所IPO(該政策目前暫未發布),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不通過新三板掛牌而直接在北交所申請上市。
券商尋求北交所發展的新模式
北交所IPO市場是券商投行業務增長的希望之地,部分券商2023年投行業務因北交所IPO市場而逆勢增長,在IPO和再融資階段性收緊的環境下提升競爭優勢。
東海證券認為,部分券商2023年投行業務逆勢增長,例如中銀證券以專精特新IPO為突破口,使得保薦業務數量和市場份額大幅增長,帶動投行收入同比增長128%,在IPO和再融資階段性收緊的環境下提升競爭優勢。
華龍證券指出,短期投行業務受市場再平衡政策影響,整體投行業務收入或將有所下滑,但長期來看全面注冊制穩步推進,投行常態化發行趨勢仍可期待,在北交所進一步放開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的情況下,將引導券商投行業務逐步增加北交所業務比重,進一步尋求北交所發展的新模式。(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