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就業,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連著宏觀大勢。3月以來,2024年春季招聘“黃金檔”已經拉開帷幕。
持續舉辦系列招聘活動、訪企拓崗挖掘就業崗位、暖心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精準開展就業困難幫扶……山東多所高校、機構、政府平臺等搶抓春季招聘關鍵期,持續開展就業指導服務。針對新行業、新形勢,山東人才市場也呈現出新氣象。
“春招”精準對接
3月6日,濟南都市圈暨濟南市2024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動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火爆開場,這也是山東大學開年首場大型人才對接活動。中國重汽集團等211家用人單位帶來優質崗位1095個、人才需求1.8萬個,吸引3000余名山大學子入場求職,累計接收簡歷8570份,達成意向簽約18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人、碩士研究生1036人、本科生775人。

這場引才活動,正式拉開了2024年山東招才引智的大幕。引才專線、云端雙選會、濟南都市圈6市聯動……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推出的系列招才引智實招硬招將陸續登場。經濟導報記者看到,活動現場人頭攢動,多個企業展臺前求職者已排起長隊咨詢或等待面試。
“隨著各地高校開學、應屆畢業生返校,校園招聘會接二連三,我們也積極參與到校招系列活動中。我們企業2024屆校園招聘人數與去年相比增加了50%,春招學生求職意愿增強,人才市場活力顯著。”在活動現場,來自濟南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武義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公司的發展前景、薪酬待遇、落戶政策等是應屆畢業生面試時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
濟南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利用春招黃金檔的優質平臺,市人社局著力構建“五位一體”高校引才合作新機制,以“才聚泉城”為抓手,組織開展人才就業、專家對接、成果轉化、技術攻關、平臺整合等系列產才對接活動。

武義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近幾年為企業覓人才,人力資源方向更注重精準對接。“我們在實踐中看到,從實習生階段培養出來的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更高。我們專門與多所高校簽訂了實習基地合作項目,還專門打造了從大二開始的定制班,這讓我們每年都有比較穩定的生源愿意在企業就業。”武義表示,企業非常重視人力資源工作,尤其是每年校企政平臺的春招更讓企業能夠直接對接校園,迎來優質的應屆畢業生。
藍領越來越“吃香”
高級藍領越來越“吃香”逐漸成為現實,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月均收入穩步提升。聲譽和待遇的提升,正是促成崇尚技能良好氛圍的催化劑。
“2024年2月以來,山東就業市場人才缺口較大崗位排名(前20)中,技工、普工、裝配工的人才缺口還是較大;此外,電話客服、電話銷售、呼叫中心等基層崗位,也亟需相關人才。”齊魯人才研究院副院長、齊魯人才網市場總監李召華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傳統的職業格局逐步被打破,藍領群體正變得更具吸引力。這種變化在“一增一減”中可見一斑:一方面,藍領群體平均月收入顯著提升,收入成倍增加;另一方面,與白領群體的平均月薪相比,二者相對差距逐漸減小。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賽道上,以外賣員、快遞員等為代表的新藍領大展身手。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紅利的關鍵轉變期,加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技能型人才需求更旺。齊魯人才網近日發布的系列人才數據顯示,從行業角度看,山東機械、設備、重工行業人才吸納能力遙遙領先,企業需求量最大;從地域來看,棗莊、東營、臨沂人才需求漲幅態勢成亮點。
與往年相比,今年就業市場上最大的變化是制造業用工全面升級,并且供需兩旺,智能制造類崗位招聘需求明顯增多。今年山東“春風行動”以“春風送崗促就業 精準服務助發展”為主題,計劃持續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4000余場,預計提供就業崗位200余萬個,活動將持續到4月初。經濟導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就在高校畢業班學生在考公、考研、校招、求職路上奔忙的時候,山東不少技工院校的畢業班學生早已有了清晰的就業去向,青島技工院校連續5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軌道交通專業畢業生有不少已與中車青島四方機車、青島地鐵集團等達成就業意向。

“其實企業非常需要技術人才的穩定,比如我們針對現代化產品設計培養一名圖紙設計人員,他們入職前大部分都是使用市場上流通率較高的基礎軟件進行教學和作圖,但我們企業出于實際發展需求,會使用比較小眾的軟件。這就需要技能人才在入職后參加‘二次培訓’,并通過企業的評價考核。”山東網政科技智能有限公司產品設計總監孫雪濤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在培養技術人才縮短適應時間,既要提高技能從業者的整體水平,也要加強企業的培訓動力。
新質生產力“掐尖兒”
新興產業持續向好發展,釋放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人才需求。科銳國際《2024人才市場洞察及薪酬指南》指出,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掀起技術熱潮,頭部企業紛紛搶先布局,積極探索生成式AI大模型的賦能邊界和應用,催生了對應方向崗位人才的火熱:如大模型架構崗、自然語言算法工程師等崗位在整體互聯網降薪的背景下,薪酬漲幅依然可觀。
“新質生產力的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升級,關鍵因素在人才支撐。”李召華介紹,在前瞻性布局培育新質生產力進程中,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漸實現與千行百業的相互滲透及深度融合,以“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特征為代表的大智能領域全線發展,集成電路、綠色能源、生命科學等科技創新領域蓬勃向上。與之對應,相應前沿技術崗位人才在科技攻“尖”、產業向“新”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當前,許多行業領域普遍面臨新挑戰:隨著“黑燈工廠”越來越多、無人駕駛逐漸落地、“機器換人”越發普遍,許多工作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對勞動者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這該如何應對?
針對未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業和崗位,齊魯人才網創始人吳強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勞動力培養及再就業需要制定專項研究,主動做好應對,尤其是政府及高校應重點關注通用人工智能對社會各行業帶來的沖擊,加快建設新的人才能力素質模型和課程培養體系,特別是加快通用人工智能賦能軟件代碼、語言學習、藝術創意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簡而言之,高創新能力、高數字化素養是大學生應對數字化時代挑戰的根本能力。學校及所在城市需要為就業者提供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打造創新平臺,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吳強建議。
據了解,山東積極建立全國知名高校人才資源和人才需求的雙歸集機制,重點建設青年人才庫、專家教授庫、項目成果轉化庫、產業技術攻關庫和校友人才庫,推動“人才、高校、企業、園區、產業”等各類人才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有效對接,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破解結構性矛盾
有數據顯示,預計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山東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多措并舉推動青年高質量充分就業。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才供需匹配問題更加突出,高校畢業生‘求職難’與制造業‘招工難’日益凸顯。我們對保持就業局勢持續穩定有信心、有底氣,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仍待破解,部分勞動者就業面臨一些困難,穩就業還需付出更多努力。”吳強分析,從走勢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的支撐,做好就業工作具有許多有利的條件。但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明確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主體責任,構建深度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體,塑造政校企協同聯動新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所需人才,充分發揮“1+1+1>3”的協同效應,進而助推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李召華介紹,目前齊魯人才網通過建立完善的就業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加強與企業就業信息共享和交流,實時跟蹤畢業生就業單位、就業行業、就業區域、專業去向等,客觀評估招生與就業聯動機制有效性,為優化招生工作提供理論支撐,這也將助力破解結構性矛盾,發揮人才智庫作用。
近年來,山東著力在青年人才“引、育、留”上下功夫,積極探索發展思路,不斷優化引才環境,全面落實各項激勵保障政策,為推動山東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2024年開年以來,山東就業工作更加突出就業優先的導向,全力以赴穩就業、惠民生、促發展,全力穩定就業崗位。如全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各類經營主體的支持,大力培育數字經濟、銀發經濟等新的增長點,完善靈活就業的服務保障措施,支持勞動者多渠道靈活就業等。

“就業新機遇的背后是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讓產業與就業形成雙向促進的良性循環,也將破解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吳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