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
當下,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型工業化正成為山東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那么,山東將怎樣破題工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布局新質生產力產業鏈
“山東將把培育新質生產力與推進新型工業化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茂慶在3月8日舉行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山東工業規模體量龐大、產業體系完備,具備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據王茂慶介紹,圍繞新質生產力培育,山東將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強壯大新興領域、動數實深度融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聚焦聚力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山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繼續深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兩大工程,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牽頭開展聯合攻關,確保今年實施省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3000項左右,培育推廣“三首”新產品600項以上,進一步暢通“實驗室-產品-市場”的技術成果轉化渠道。健全完善制造業創新中心體系,支持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做強產業人才隊伍,新培育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力爭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51%左右。
堅持做強優勢與夯實基礎同向發力,切實為新質生產力筑牢發展根基。一方面,聚焦高端化工、汽車、智能家電等優勢產業,大力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全力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確保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位勢。另一方面,聚焦冶金、石化、輕工等傳統產業,發揮技術改造的“點石成金”作用,啟動實施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一業一策”完善改造提升方案,年內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2萬個左右,有效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
據王茂慶介紹,山東將把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按照點上突破、搶占前沿的思路,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行動,加緊研究出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前沿技術攻關項目20項左右,加快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濟南空天信息產業園、青島人工智能產業園、濰坊元宇宙產業園、煙臺東方航天港等一批未來產業集聚區。
數字經濟是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山東將堅持一手抓數字產業化,以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為主線,深入實施“十大工程”,全面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確保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繼續保持10%以上增長。一手抓產業數字化,扎實推進“工賦山東”“工賦百景”,高標準打造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力爭年內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90%左右,新增“上云用數賦智”中小企業15萬家以上。
王茂慶表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將深入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在源頭控碳上,深化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等專項行動,一業一策優化產業政策,提升重點行業和產品產出效率;在過程減碳上,聚焦生產全過程各領域,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加工、節能節水等技術裝備,全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在末端降碳上,積極打造資源綜合利用循環體系,推動大宗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今年力爭推動超過20%的“兩高”行業企業產能達到能效標桿水平,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
實施中小企業“活力提升年”行動
“推進新型工業化離不開中小企業,將強化專精特新主體支撐、融鏈固鏈服務支撐、數字轉型平臺支撐、特色產業集群支撐,實施中小企業‘活力提升年’行動。”王茂慶透露。
據介紹,山東將開展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挖潛強基”行動,逐市逐縣摸清“種子”企業,深度挖掘培育基礎,以點帶面擴大專精特新后備力量。組建“專家服務團”,用好“創新服務券”等政策,扶持優質中小企業逐級補差提升,今年將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瞪羚獨角獸企業300家,確保國家級優質企業數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十鏈百群”專項行動,圍繞11條標志性產業鏈、100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兩大重點”,整合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服務機構、商會協會“四類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全年舉辦省級對接服務活動30場,帶動市縣舉辦各類對接活動1000場以上,進一步打響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山東品牌”。
依托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一個創新體驗中心、搭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培養一支專業人才隊伍、完善一套專業工具箱、出臺一攬子專項措施,全年培養100名以上數字化評測診斷咨詢師,推動1000家以上優質中小企業、10個左右特色產業集群和2-3個標志性產業鏈先行先試,加速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規模化普及,助力中小企業乘“數”而上。
實施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跨越提升行動,建立梯度培育庫,新培育省級特色產業集群30家左右,力爭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繼續領跑全國。開展“特色產業集群服務行”,升級“特色產業集群·云上展廳”平臺功能,組織開展集群企業云采銷系列活動,推動更多中小企業進入大企業供應鏈、提升市場份額,不斷塑優中小企業發展生態。
5個“統籌推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廳級干部于明兵在發布會上表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我省加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方向引領和關鍵支撐,將重點抓好5個方面的“統籌推進”:即統籌推進產業結構提質升級、統籌推進產業鏈條補強固延、統籌推進數實經濟深度融合、統籌推進生產模式變革創新、統籌推進生產要素綠色轉型。
于明兵介紹,將聚焦鋼鐵、石化、汽車等重點行業,持續優化產業布局,通過產能整合謀劃實施一批支撐性項目,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在現有32個集群的基礎上,再培育10個左右省級集群,加快構建“產業+配套、平臺+生態、技術+賦能”的發展模式。聚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虛擬現實等前沿領域,集中培育15個未來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帶動產業能級整體躍升。聚焦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薄弱環節,依托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載體,緊密銜接國家先進制造業發展、重大技術攻關等支持專項,每年開展50項左右重大產業攻關,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產品,切實提升產業鏈的安全韌性水平和協同互補能力。
加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加快布局發展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培育一批數字產業集聚區。加力推進產業數字化,發揮海爾卡奧斯、浪潮云洲等國家級“雙跨”平臺作用,加快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左右。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培育推廣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裝備,每年培育100家左右智能工廠,探索形成一批成效明顯、可復制、易推廣的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強工業設計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專業設計機構和知名設計品牌,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共享制造平臺,實現生產方式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持續推進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水平改造提升,指導企業制定“一企一策”改造方案,力爭到2025年,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保持在30%以上。全面抓好能源轉型,提速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力爭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為產業發展提供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科技創新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
“省科技廳將聚力在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塑造新優勢,圍繞提質增效傳統產業、集群集聚新興產業、搶先布局未來產業持續發力,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創新的思路和舉措助力新型工業化。”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王洪國在發布會上表示。
王洪國介紹,將聚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圍繞化工、機械等傳統產業關鍵問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聚焦11條標志性產業鏈,實施一批科技攻關項目和示范工程,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領域,實施前沿技術攻關,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聚力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作用,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由企業牽頭集聚創新資源,組織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增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動力與活力。
聚力增強科技創新平臺效能,積極做大增量,爭取創建國家創新平臺,布局高能級省級創新平臺;盤活存量,推進省重點實驗室重組;提升質量,做好服務保障,確保重大創新平臺發揮好核心技術攻關作用。聚力構建高質量區域創新體系,積極引領黃河流域協同創新,在現代農業、環境治理等領域,加強與沿黃省區科技合作,推動在成果轉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實現合作共贏。
聚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效能;建設“山東科技大市場”體系,完善“山東好成果”遴選發布推廣機制,一體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評價和運用轉化。聚力營造科技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領域改革,加強科技人才引育,推進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完善項目評審遴選機制,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鼓勵、支持省屬企業加快新型工業化
山東省國資委副主任周洪文表示,國有企業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主力軍,將鼓勵、支持省屬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數字經濟,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扎實做好新型工業化各項工作。
周洪文介紹,將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省屬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指導意見》,強化考核激勵,對獨立或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現有工資總額難以滿足薪酬激勵需要的省屬企業,按照不超過正常工資總額的5%設立專項資金。深入開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大力實施研發平臺建設“擴面提質”工程,推動規模以上省屬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
建立完善省屬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管理體制機制,制定出臺《關于推動省屬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干政策》,加快構建指標統計辦法,搭建常態化管理平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逐年提升,確保2025年底達到18%。狠抓節能減排,指導9戶重點用能企業編制碳達峰工作方案,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堅決淘汰低效落后產能。
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促進省屬國資國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組織開展省屬企業數字化轉型素質提升活動,依托“數字國資云課堂”,邀請行業專家開展線上培訓,培育更多數字領域高水平技能人才。推動省屬企業數字技術與研發設計、生產運營、經營管理、用戶服務等深度融合,持續建設數字化轉型典型應用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