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
經濟導報記者從日前舉行的濟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2019年起,濟南市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呈現逐年跨越式增長態勢,數量和質量持續領跑全省。這些民營企業憑借自身“專精特新”的“獨門秘笈”,成為了各自產業細分賽道的“隱形冠軍”。
截至目前,濟南共有13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全省總數的13.11%,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則有1918家。濟南的專精特新企業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獨特之處?經濟導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聚焦科技創新
“我們始終聚焦核心業務,強化專業能力,專注于激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技術沉淀的優勢產品和項目,并成長為國內知名的激光設備制造示范企業。”山東歐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世鵬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目前公司業務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上百個銷售服務網絡,實現了國際品牌的布局和全球化運營。
據孫世鵬介紹,2017年,他和合伙人共同創立了山東歐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激光切割設備、激光焊接設備、激光清洗設備等,致力于為全球用戶提供激光應用一站式解決方案。從創立之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擁有員工500人規模的企業,成長為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他們用了7年的時間。
孫世鵬表示,在企業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憑借對激光智能裝備制造領域的潛心鉆研,多項研發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高端激光裝備市場的空白,更是打破了多項國際技術壟斷,某些核心部件實現了關鍵領域國產替代。
“從我們企業的實際來看,之所以能夠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主要是專與精的思路。首先企業要聚焦核心業務,強化專業能力。其次要精益求精,追求產品和服務的極致。還要將創新作為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持續探索和優化,推動產品、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拓寬發展空間,使企業保持生機與活力。”孫世鵬表示,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需要長期努力和持續投入,這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和創新,才能構建出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山東銀豐納米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可彬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公司從最低端的產品做到了中高端產品,在中端產品方面,已經可以對標國外企業,下一步將在高端產品上逐步提升技術,對標國際水平。
據介紹,2005年謝可彬留學歸國后創立了山東銀豐納米新材料公司。金屬硅顆粒和硅溶膠是兩個主要的產品體系,主要應用在光伏發電等行業,其中硅溶膠屬于應用非常廣泛的高端納米新材料,近幾年被廣泛應用在藍寶石拋光等領域。近兩年,銀豐納米新材料進入了高速發展期,2023年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
“飛速發展是從2020年開始的,主要是由于碳中和、碳達峰等清潔能源的相關政策為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謝可彬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這其中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銀豐納米新材料成立了自主研發團隊,通過與山東大學合作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吸引專業人才。
伊萊特數字化生產智慧中心總經理張立則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伊萊特作為一家裝備制造企業,始終踐行“科技創新自主化”,真金白銀進行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近三年每年的研發費用都超過1億元。
作為一家以生產清潔能源的關鍵部件為主業的單項制造冠軍示范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于核電、風電、水電、海洋工程、高端裝備、采礦冶金等行業。
據張立介紹,伊萊特與中科院金屬所李依依院士工作站、中國原子能院、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北京機電研究所等眾多的科研院所展開了廣泛的合作交流,不斷推進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各種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
“我們的‘網紅圈’,是一個典型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成果。”張立全程參與了這一世界最大的核電用環軋鋼環生產制造。
張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這個項目從一開始的2米科研件,然后做到了5米,再從5米到了7米,從7米到了10米,從10米又到了12米,最后達到了16米,滿足了整個核電的要求。
深耕專業賽道
“2024年,歐銳激光年產10000臺高端激光裝備的生產基地將開工建設,歐銳激光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將會迎來新一輪增長,全球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孫世鵬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未來歐銳激光將繼續積極開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加大對激光設備核心部件的研發投入,推進激光控制系統、激光發生器、智能切割頭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進程,同時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研發中心,增強企業研發實力;與上游配套企業建立深度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激光產業鏈的完善,提高整體競爭力。
據了解,歐銳激光擴建年產10000臺中高端激光設備項目,被納入了濟南市2024年重點項目。濟南市政府成立四個專班,確保重點項目有力有序推進。“這些舉措為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也加快了企業的技術升級和創新,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孫世鵬表示。
謝可彬則透露,銀豐納米新材料有未來獨立上市或合資上市的想法。在資本和技術方面,正在與國外大企業洽談深入合作,特別是日韓的一些大企業,希望后期合作成功。
張立表示,伊萊特在清潔能源領域已深耕20余年,近幾年也不斷開展綠色鍛造技術的升級改造。近期投資17億元計劃打造的核電深海產業園項目從啟動到投產運營,得到了各級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核電深海產業園區采用了全產業鏈綠色低碳循環模式。產業鏈拉到了源頭,鍛造離不開原材料,我們解決了自己的原材料問題,利潤鏈拉長了。通過回收原有產業的加工余料進行再加工,打造了‘無廢園區’。還解決了原材料的遠距離運輸,實現了材料熱送,從而降低了我們的制造成本。”張立解釋說。
據透露,目前該園區成立了兩個新事業部,已經開始釋放出強大的工業產能。企業也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投資和發展的方向:一是加大面向核電、海上風電、漂浮式風電等清潔能源的裝備投資;二是加快節能減排、增材制造、近凈成形、富氧燃燒、材料熱送、屋頂光伏和儲能等綠色鍛造技術的應用。
弘揚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也好,企業干部也好,要先付出。你對你的客戶、你的員工要有責任感,因為企業的平臺是大家共同努力創造的。我們的企業還小,和一些大企業比起來,我們要不斷努力和提升。有熱情才能有抱負,還要實干,同時也能激發我們的創新精神。”謝可彬表示。
孫世鵬認為,企業發展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盈利,企業家應該勇于創新和不斷探索,企業家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該關注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
張立則表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進取、創新、工匠、經濟富民和國之強盛”的精神,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企業家最主要的精神是工匠精神,它體現的是企業家對他所做的事情或產品所秉持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