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近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印發《全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試點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主要目標,通過試點建設,布局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項目、示范工程,形成一批能源轉型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到2025年,試點單位非化石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能源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擇優確定“全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十強縣”。
為實現上述目標,《方案》明確了十大任務:
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優化風電發展結構,把海上風電作為拓展可再生能源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科學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統籌生態保護紅線、土地資源等要求,穩妥有序推進陸上風電開發建設。鼓勵建設“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散式風電項目,打造就地就近消納新模式。結合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積極推進工商業和戶用光伏開發利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推動光伏發電與農業、養殖業、生態環境治理等融合發展,布局一批“光伏+”綜合利用示范區。
因地制宜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圍繞“一基地兩示范”地熱能發展布局,科學劃定地熱資源適宜開發區域,在做好地下水保護基礎上,加快推進淺層、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建成一批“地熱能+”示范工程,全面提升地熱能開發規模和利用水平,促進清潔取暖和減煤降碳。以生物質資源的能源化循環利用和清潔化利用為重點,穩步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加快生物天然氣等非電利用產業化步伐,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
探索推進核能綜合利用示范。依托膠東半島核電基地建設,大力推動核電機組熱電聯供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行,按照“試點先行、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思路,統籌規劃縣域核能供熱布局、應用場景,積極推進整縣制以及跨縣域、遠距離核能供熱試點,推動具備條件地區使用核能供熱替代化石能源,打造縣域“零碳”供暖城市。積極探索核能小堆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實現向周邊大型工業園區(企業)供應工業蒸汽。積極推進核能海水淡化、核能制氫等研究。
構建適應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智能電網。以電網為基礎平臺,增強電力系統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推動電網適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布式能源發展。開展配電網擴容和改造升級,推動智能配電網、主動配電網建設,提高配電網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力和靈活性。探索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提高消納新能源能力。
擴大可再生能源終端直接應用規模。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終端直接利用和多元化非電利用規模,多措并舉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勵規劃新能源發電與機場、高鐵站、體育場館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支持在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現代化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基地等,開發建設分布式新能源項目。推動綠色電力直接供應,鼓勵工業企業就近就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綠色電力使用比例。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逐步拓展應用領域。
提升儲能協同配套能力。加快新型儲能發展,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和容量支撐。開展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成熟技術規模化應用,熔鹽儲熱、固體蓄熱等熱儲能技術推廣應用,推動“儲能+”、虛擬電廠、分布式儲能等多種應用場景落地實施。加快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進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可中斷負荷參與調峰,深入挖掘各類調峰資源。
推進鄉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充電服務網絡向鄉鎮有序延伸,優先支持在人口集聚度高、車流量大、電網路網配套好的農村地區開展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快慢互補、因地制宜”原則,合理配置充電基礎設施,推動實現公共充電站鄉鎮全覆蓋。鼓勵已建和新建公共充電樁接入山東省充電基礎設施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力爭平臺接入率不低于90%。
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鞏固非化石能源領域技術裝備優勢,持續提升風電、光伏發電、地熱能、生物質能、核能等綜合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和推廣應用。提高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水平,加強靈活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研究應用。推動新型儲能、氫能等技術研究。加快信息技術和能源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能源產業數字化升級,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
加快能源配套產業協同發展。加大重點領域扶持力度,招引培育綜合實力、創新活力、數字化水平、綠色低碳高效等優勢突出的優質企業。進一步增強能源技術裝備的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作用,全面提高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支持優勢優質資源開發與裝備制造業一體化協同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拓展綠色低碳宣傳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倡導自行車、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加快推進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大力促進綠色消費,推廣綠色低碳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