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前有ChatGPT,后有Sora。AI技術的突飛猛進,讓大型語言模型下的先進工具逐漸走進日常生活,給相關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東也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新興產業集群集聚、加快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新技術,讓山東新型工業化發展迎來“智變”。
“打工”省力省時
數實融合賦能制造業生產,AI讓工業生產愈發智能。山東能源集團、華為、云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全球首個商用于能源行業的AI大模型——盤古礦山大模型的應用,讓傳統開礦采煤業發生顛覆性變化。

在山東能源集團李樓煤業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只需輕輕按下操控臺上的啟動按鈕,輕點鼠標,千米之外的采煤機、皮帶、轉載機等設備便啟動作業,從煤壁落下的原煤被輸送至地面。幾代煤礦人“坐在地面采煤”的夢想,在李樓煤業變成現實。
山東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李樓煤業主運系統,以前礦工需要每天行走近10公里巡檢,現在通過AI攝像頭遠程就能精準識別出大塊煤、錨桿等異常情況,異物識別準確率達98%。
盤古礦山大模型的應用還提升了生產效率。“將這一模型運用到焦化行業中,配煤依賴技術工程師經驗的配比被提煉成算法。原來從小焦爐驗證需要2-3天,采用焦化智能配煤系統后,可在1分鐘內準確預測焦炭質量。效率提升的同時優化了效益,相比人工配比可節省3元/噸以上。”云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開發工程師任興坤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盤古礦山大模型的應用可謂山東工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依托AI技術,目前盤古礦山大模型已開發完成應用場景45個,覆蓋主運、安監、輔運、防沖、洗選等九大專業,在興隆莊煤礦、李樓煤業、濟二煤礦、鑫泰能源等煤礦完成試點建設。隨著盤古礦山大模型的應用,山東能源集團實現煤炭智能開采產量占比超過80%,減少井下作業人員1.2萬人。
搶數字時代先機、抓創新發展風口。目前,山東產業數字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位居全國前列。5G工廠達32個,居全國第二;建設國家級智能工廠35家,居全國首位;培育“晨星工廠”2332個。接下來,山東將進一步強化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推動與各行業深度融合發展,以數字化轉型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為傳統行業插上“理想之翼”
一款時尚的歐美成衣,同樣可利用AI技術破題傳統生產經營環節。迪尚集團3D設計開發部負責人陳首成就與設計師們一起利用AI技術結合3D建模,對歐美客戶春夏時裝訂單,進行款式設計和虛擬樣衣制作。

“利用企業云設計中心平臺,和國外客戶進行遠程互動溝通,無需線下看樣、選樣和制版,在線上就可完成數字化的3D服裝設計、數字化縫制和數字化樣品制作,并根據客戶意見隨時修改版型、色彩、配飾、面料材質等,免去了以前多次打樣寄往國外反復給客戶確認的繁瑣過程,研發周期縮短了近三分之二。”陳首成在受訪時介紹,云設計中心是迪尚集團打造的國內首個紡織服裝垂直生態鏈平臺的重要一環,經過多年持續發力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紡織服裝垂直生態鏈平臺應運而生,這也讓迪尚集團迸發新動力。
AI技術為傳統行業的再騰飛插上“理想之翼”。對于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眾多且零散的服裝行業而言,數字化不只是運用新技術這么簡單。如何打破行業內部的“信息孤島”,打通從服裝創意設計、面輔料資源協同到成衣研發的各個節點,是擺在迪尚集團平臺建設面前的棘手難題。為此,迪尚集團開發尚織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了從用戶需求、產品設計、研發、面輔料采購及溯源、柔性生產制造、倉儲物流調度跟蹤等關鍵環節,匯聚上下游的采購數據、生產數據和銷售數據,實現了從設計圖紙到批量成品的高效率轉化。

不同于傳統產業,人工智能需要跨技術的深度融合、跨行業有效協同。“從前討論AI替代作用,更多是替代一些重復性、有規律、低人力資本的勞動,而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模型誕生后,人們驚訝地發現,AI還能替代非重復性、具有一定程度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可以進行高度商業化。”山東中達通電信技術科技有限公司CTO李一平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利用AI新技術,通過垂直模型引入、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疊加,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真正走向“智造”。
新型工業化迎來“效率變革”
新型工業化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發展導向,帶動整個工業體系數字化轉型升級。在實施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突出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變量,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可加快制造業“效率變革”。

“在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有很大發展空間,關鍵是要用數字賦能。加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千億級參數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進一步加強大模型應用,圍繞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領域,探索大模型創新應用的新路徑、新場景。這些都是山東企業破局傳統模式的關鍵點。”近日,山東財經大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劉培德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信息技術賦能工業制造環節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賽道,可以說,AI化身先進制造“加速器”。
據了解,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目前,山東省已有人工智能骨干企業近1000家,近70%集中在濟南、青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核心產業產值超100億元。搭乘人工智能東風,山東人工智能企業也在加速探索AI生成之路,破局傳統模式痛點,幫助山東新型工業化迎來“效率變革”。
近年來,山東全面謀劃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產業布局。山東省2019年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導意見》,2023年12月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十大工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都對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給出了政策措施。
“要效率、要成效,接下來山東應該迅速打造新一代大模型產業創新應用‘試驗場’,不斷放大大模型新技術、新產品的‘賦能’效應,支持骨干企業將大模型技術融入終端產品,打造新智能化操作系統;支持原始設計制造企業引入大模型技術,開發具有人工智能應用功能的新產品;支持軟件企業加強大模型插件研發,開發融合人工智能應用的商業軟件。”劉培德表示,山東應當積極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大力發展智能產品,高水平賦能工業制造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