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見習記者 楊佳琪
與年前銀行主推現金類理財產品不同,年后銀行力推含權理財產品。
近期,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等多家機構推出含權理財產品,同時積極引導投資者將目光投向“固收+”產品,多家理財公司也表示出對后續權益市場的信心。
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權益市場總體謹慎樂觀,存在修復機會,預計今年理財機構將更加積極布局權益資產以滿足多元化產品的布局。“固收+”產品有望代替“低波穩健”,成為今年理財市場的“熱詞”。
但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此前在投資中高風險理財產品時受到過傷害,大多數投資者對于權益類資產仍在觀望。
加碼布局權益資產
日前,招商銀行一款含權理財產品首發破13億元受到廣泛關注。據了解,該產品為招銀理財睿和穩健安盈優選封閉6號(下稱“安盈優選封閉6號”),已于2月1日完成募集,2月2日正式成立,募集金額13.54億元。
據產品說明書介紹,安盈優選封閉6號是招銀理財發行的一只風險評級R3中風險的混合類理財產品,在資產配置上,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不低于60%,權益及商品、衍生品類配置比例20%-40%,是一只含權混合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2.8%-4.2%。
值得關注的是,該產品在以往部分產品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基礎上再次創新,實行不達業績基準不收取管理費。據招商銀行App顯示,該產品固定管理費全免,僅當產品全周期運作收益超過業績基準上限年化4.2%時,超過部分收取60%的浮動管理費率。
“目前該產品已經買不了了,但整體來看產品運作還不錯,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2.61%,也是比較平穩。”招商銀行濟南解放路支行理財經理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比較適合接受風險程度較高的投資者購買。市場估值、點位比較低,今年以來的政策都比較有利,市場漲幅也不錯。”
招銀理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銀行理財客戶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收益更追求穩健性與確定性,對虧損的容忍度很低。招銀理財從客戶的風險偏好和持有體驗出發,含權產品定位于追求長期穩健收益,打造了涵蓋多資產投資、量化衍生品投資、FOF投資、股票投資、另類投資等多個不同類型的資產與策略,以絕對收益為主、相對收益為輔,布局了不同類型的含權產品線。
實際上,除了招銀理財,還有多家理財公司加碼布局權益資產,積極引導投資者將目光投向“固收+”產品。
如光大理財的推出的陽光紅優選500指數增強C,該產品以公募理財形式發行,是風險等級四星的權益類產品。該產品權益類資產不低于80%,業績比較基準為85%的中證500指數與15%的中證全債指數加和。同樣,華夏理財也于2023年底成立權益類公募產品天工日開理財產品13號(中證1000指數)。
民生理財日前推出的一款“固收增利”半年期的產品中,權益類資產比例不超過20%。而平安理財推出“星辰添利一年定開2號”產品的“固收+”產品,產品介紹中表述,該產品主投固收并疊加中性策略、ETF套利、可轉債套利策略,追求累計“含權類”資產的穩定收益。工銀理財近期推出的“恒睿系列”理財產品中,均含有權益增強部分,多只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均達到4%以上。
投資者表示仍在觀望
實際上,權益投資能力一直是銀行理財的“短板”,含權理財產品,特別是權益類產品的成績單難言出色。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由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的風險等級在R3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有3201只,披露凈值的產品有3173只,其中凈值低于1元的產品有617只,占比達到19.45%。
既然是“短板”,銀行理財為何又力推含權理財產品呢?
對此,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權益估值低洼,隨著經濟穩步修復,權益資產估值修復前景可期,理財產品由固收為主逐步向固收+、權益等資產拓展將是趨勢。“此前權益市場經過連續調整,已處于相對低位,在市場冰點入市,反而有更大概率收獲更好的收益。”
“我認為2024年現金管理類產品或將延續走俏趨勢。”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振宇表示,一方面,從風險偏好角度來看,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仍然較低,且一級(保守型)投資者數量占比增長,這使得低風險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正好契合多數投資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我國存款利率持續調降的背景下,或將出現存款向理財產品“搬家”現象,而原有儲蓄本身偏好低風險,增加了現金類理財受到青睞的可能性;此外,現金管理類理財流動性高、投資門檻低,潛在客群較為廣泛,這也為其在2024年持續走俏增加砝碼。
“2024年是理財資產配置結構優化之年,資產配置中的‘二八定律’繼續成立,80%的安全墊資產和20%的博收益資產的結構不會變化,但是預計債券、公募基金、權益類資產的占比將回升。”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表示。
含權類產品有著更高的預期收益,也具備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雖然近期銀行理財公司開始廣泛推薦含權產品,但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含權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比較困難,部分銀行理財經理推薦仍以低波穩健為主。
投資者梁敏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買理財還是求穩,不會買風險太高的。對于含權理財產品一直在關注,還沒有購買。”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也表示,理財子公司逐步擴大權益類理財產品占比是趨勢,但是短期內,在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項下配置權益類資產是主流,推出完整意義上的權益類產品(投資于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相對會慎重。
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建議投資者,應當選擇與自己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匹配的產品。如果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以配置含權產品,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能只看業績比較基準或過往業績,這些指標僅作為未來業績的參考,不代表最終的理財收益率。投資者還需要了解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多元化進行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