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2月20日,據滬深交易所網站,量化交易報告制度平穩落地。下階段,滬深交易所將從制度端、準入端、交易端、信息端、機構端等綜合施策,持續加強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的監測分析,并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北向投資者量化交易納入報告范圍。
這是滬深交易所首次針對量化交易集中推出系列監管舉措,亮明了監管態度,體現出監管部門加強量化交易監管、維護市場穩定的決心。此次相關監管措施從準入報告機制、監管覆蓋面、交易行為及配套體系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安排,圍繞前期已落地執行的程序化交易報備管理制度,進一步消除監管空白。
量化交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投資決策的一種交易方式。它將復雜的金融市場數據通過數學模型進行解讀和分析,以實現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這個過程中,計算機程序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夠迅速捕捉市場變化,為投資者提供精準的投資信號。一方面,量化交易通常為滿倉或高倉位運行,為市場提供了更多流動性,有助于促進價格發現;另一方面,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存在交易速度快、處理能力強、運用人工智能等特征,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和交易優勢,且部分微盤交易行為存在策略趨同、交易趨同,甚至交易時間趨同,進一步放大了個股波動,進而引起市場共振。
因此,量化策略趨同交易或量化高頻交易會加劇市場波動,干擾市場正常運行,在特定市場環境下甚至起到“助漲殺跌”作用。此次監管層對程序化交易的監管可謂“對癥下藥”,有助于規范正在快速發展的量化交易行為,有利于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事實上,無論是主動權益基金,還是游資,抑或是量化、程序化交易,只要通過合法的規則賺錢,都無可厚非。但如果鉆了制度的漏洞,給A股市場輸出負向價值,不斷加劇市場波動,讓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和價值發現的功能無法彰顯,和廣大中小投資者不在同一個游戲規則體系之內,這樣的交易就應該受到約束和限制。
當然,滬深交易所綜合施策監管量化交易,不是為了“一棒子”打死量化交易,而是在日常監管過程中發現量化交易常出現交易頻率、報撤單頻率過高的情況,存在過度運用信息優勢,加劇信息不對稱等現象,給市場帶來的不公平性越來越明顯,有必要因勢利導促進其規范發展。如此,也能夠為市場提供公平競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