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2月5日,央行降準0.5個百分點舉措正式落地,釋放約1萬億元中長期流動性。作為2024年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首次“大動作”,此次大幅降準意在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首先就是保證節前流動性,穩住市場信心。一季度為傳統信貸投放高峰,金融機構在2月面臨較大跨春節長假的流動性壓力,央行通過大幅度降準投放中長期流動性,可維護銀行間流動性合理充裕。從量上來看,本次0.5%的降準幅度超預期,打破了2022年以來單次0.25%的小幅降準慣例,展現出了對市場的呵護。
就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行長潘功勝也表示,央行將強化貨幣政策工具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力度,著力穩市場、穩信心,為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貨幣政策環境。
更重要的是,大幅降準可以向市場進一步釋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向實體經濟讓利的信號,推動經濟平穩向好發展。降準后,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增加,貸款市場的供應能力得到提升,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企業的融資成本的降低將實現雙向聯動效應。在本次降準的同時,央行還進行了結構性“降息”,即下調了支農支小等重點領域的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意味著這些領域融資成本下降幅度可能會更大。
就目前的貨幣政策空間看,無論降準還是降息都有進一步放松的空間。截至今年1月,1年期及5年期LPR已分別連續6個月及8個月不變,此次降準之后,LPR下調的概率進一步增大。從市場表現看,近期降息預期也在升溫,比如國債現券收益率持續下行,其中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下破2.5%。
當然,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并非降息這一條路。預計之后,央行可能會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量價并舉、長短結合,在總量上保障流動性更加充裕,在價格適度上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進一步穩定經營主體信心和預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各類經營主體特別是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的支持服務。總之,期待各項舉措能進一步激發社會有效融資需求,為2024年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和持續回升創造更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