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東16市都交出了亮眼的經濟答卷,各地經濟運行亮點頻現。各個城市根據自身產業優勢,實現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多點支撐的區域發展格局,為山東整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增長動力。
山東經濟增長的“三核引領”
濟南、青島、煙臺依然是山東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作為經濟大省的省會,濟南發展的步伐一直持續邁進。2024年前三季度,濟南GDP達到9675.1億元,同比增長5.4%。
2024年,濟南經濟展現出多項亮點,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表現亮眼,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工業領域,濟南展示了不錯的增長勢頭。前6個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前三季度這一增速提升至5.2%。其中,裝備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上半年,濟南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前三季度增速進一步加快,達到了9.5%,成為濟南工業中的一大亮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顯著。
最新數據顯示,1—11月份,濟南工業生產持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6%。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制造業增速5、5.2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4.8個百分點。
從具體行業表現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6.8%;汽車制造業增長16.0%,合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4.4個百分點。濟南的高技術制造業同樣增勢良好,增加值增長12.1%,較1—10月提高0.3個百分點。
這些也顯示出濟南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成效,不僅拉動全市工業整體增長,也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也是青島經濟的重要增長點。1—11月份,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2.7%,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8.2%;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2.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5.4%。
前三季度,青島GDP進一步增至12399.1億元,同比增長5.6%,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居于首位。
青島的新動能成長步伐一直在加快,特別是在集成電路、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領域表現突出:前三季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0%以上,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新興產業布局加速推進的同時,青島優勢產業也展現出強大競爭力: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海洋裝備等產業約占全市工業的80%。
青島外貿表現同樣出色。前三季度,全市進出口總值達到6818.2億元,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7.5%,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增長8.3%,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2.1、1.9個百分點。根據最新數據,1—11月份,青島進出口總值達8306.5億元,同比增長3.2%。
居山東經濟總量前三的煙臺,2024年正式站上萬億GDP的新起點。前三季度,煙臺GDP達到7705.04億元,同比增長5.8%。
工業是煙臺的傳統強項。煙臺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其中,前十大行業中有9個行業實現增長,帶動了6.3個百分點的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74.6%。
在外貿方面,煙臺的表現同樣不容小覷,外貿總量再創新高。前三季度,煙臺外貿進出口完成3427.5億元,增長1.7%,總量居全省第二。
煙臺充分展現了其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引領城市的責任與擔當。煙臺著力打造山東綠電生產樣板區、國家零碳產業示范區、世界級綠色石化城,推動三大千億級園區發展,打造黃渤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產業基地。
煙臺還積極把握新能源、生物醫藥等行業機遇,推動整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聯動發展,打造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雙引擎”,打造國際生命科學城,推動生命科學產業加快發展。
工業增長驅動顯著
除了“三核引領”驅動,2024年,山東一些城市的經濟也展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梳理經濟數據可以看到,工業發展是這些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功臣”。
東營今年展現出亮眼的增長勢頭,從山東16市前三季度GDP增速看,東營居首位。前三季度,東營GDP達3130.99億元,同比增長6.5%。
這一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制造業的帶動。東營近年來將工業經濟視為“頭號工程”。前三季度,東營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其中,制造業增速達到11.4%,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5.8%。
依托石油資源,東營打造了石油加工、化工、橡膠等優勢產業。這些重點產業為東營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成為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今年1—10月份,東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從主要行業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52.0%,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3%,石油加工業增長9.2%,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增長4.0%,進一步鞏固了工業發展的強勁態勢。
此外,濱州、菏澤等地增速也頗為亮眼。濱州前三季度GDP為2360.5億元,同比增長6%。
濱州工業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表現亮眼。值得一提的是,濱州1—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連續8個月居全省首位。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9.7%、金屬制品業增長19.5%、紡織業增長11.3%。
裝備制造業的穩增長作用突出。在設備更新等因素帶動下,濱州1—10月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9%,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1個百分點。
濱州還不斷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邁進。1—10月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5%,增速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14個百分點。其中,光纖、光纜制造及鋰離子電池制造增長25.7%,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設備制造增長74.2%,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增長30%,其他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增長42.4%。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這些年,我們開始辯證地看待傳統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在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產業,而是在現有工業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這些傳統工業的優勢再次得到了發揮。”
菏澤今年前三季度實現GDP3656億元,同比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大縣對菏澤全市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巨野縣、東明縣、曹縣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力拉動了菏澤全市增長。
整體來看,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穩步增長,是推動山東多地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也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