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引領、產業集聚、生態優美、開放合作、治理高效!”在12月25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干字當頭 勇挑大梁”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山東未來的特色海洋發展之路。
近年來,山東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全力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海洋經濟活力不斷激發,海洋科技創新持續增強,海洋港口實力整體躍升,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海洋開放合作深入拓展。
下一步,山東省委、省政府將堅定扛起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戰略使命,為譜寫中國式現化代山東篇章注入強勁動力,為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傳統、新興產業兩手抓
山東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3505公里、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毗鄰海域面積15.86萬平方公里,與陸域面積相當,海洋是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
近年來,山東一直堅持陸海統籌、奮力向海圖強,特別是今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開高規格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對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作出全面部署,全省海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山東還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全力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72家,“仙境海岸”“沿著黃河遇見海”成為山東旅游新名片,“藍鯨1號”“國信1號”等大國重器創造多項世界紀錄,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規模連續兩年居全國首位。2023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位,“十四五”以來累計增長30.7%。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1.0%,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山東省委海洋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山東將打造世界級海洋創新平臺和增長極,努力在建設海洋強國中“走在前、挑大梁”,力爭到2027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萬億元。到2035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環境優美、海洋文化繁榮、海洋治理高效的現代化海洋強省。
為此,要在傳統產業上提升質效,加快海洋漁業向深遠海拓展,全產業鏈打造海洋牧場;發展精細鹽化工、海藻化工產品,建設臨港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快近海海底礦產資源調查;創新海洋旅游產品體系,建設國際著名休閑度假黃金海岸。
同時,也要在新興產業上做大規模,圍繞打造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鏈,打造青煙威船舶與海工裝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用好山東核電優勢,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深入實施“藍色藥庫”創新工程,加快海洋抗腫瘤藥物等一類新藥研發進程;加速海上風電向深遠海布局,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海洋服務業增加值要破萬億元
海洋服務業是海洋經濟第三產業,是培育海洋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領域。發展海洋服務業,是優化山東海洋經濟結構、塑造海洋發展新優勢、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重要措施。
山東海洋服務業發展基礎好、動能足、潛力大,海洋服務業門類齊全,涵蓋全部12個海洋產業大類,近年來,全省海洋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居沿海省份前列,海洋科研教育優勢明顯,海洋旅游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智慧海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3年全省海洋服務業增加值達8662.6億元,較2018年增長29.5%。
山東省委海洋辦方面表示,下一步,山東要加快海洋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產業發展整體水平。爭取2025年,全省海洋服務業增加值達到9300億元,到2027年突破1萬億元。
為此,山東將首先鞏固完善基礎性海洋服務業,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機制與調查監測評估體系,提升海洋生態保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深化海洋開發區管理;支持海洋領域社會團體和國際組織建設。其次,要提升強化生產性海洋服務業,形成完善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持續豐富涉海金融服務,推進數字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設,聚力攻關海洋產業核心技術,加強專業技術、工程技術服務。第三,做優做強生活性海洋服務業,打造海洋文旅精品項目,培育郵輪游艇、海上運動、海洋牧場等新業態,提升各級各類海洋教育、技能培訓水平,創新海洋服務產品消費模式。
不過與沿海先進省份相比,山東海洋服務業還存在總量規模偏小、產業集聚度不高、優勢產業不突出等短板。下一步,要在海洋服務業上補齊短板,用好專項資金,提升海洋管理、海洋技術、海洋信息、海事商事等服務水平,推動海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集聚區承載海洋新質生產力
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是提高產業發展質效的有效手段。為此,山東制定了《關于加快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意見》,通過開展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認定、創建、儲備等梯次培育行動,到2027年,全省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數量達到20個左右,產值超100億元的集聚區達到10個左右,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達到50家左右。到2030年,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達到30個左右,成為帶動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方奎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方向,山東通過建立完善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機制,聚力推進海洋產業合理布局、集聚發展、創新賦能、綠色轉型和開放合作,努力將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全省海洋科技創新的引領區、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核心區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為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供堅實支撐。
而在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過程中,首先將完善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機制,重點培育一批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集聚區,鞏固提升一批海洋漁業、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集聚區,謀劃布局一批深海極地資源開發、深海基因等未來產業集聚區,不斷增強集聚區的發展質效和引領作用,為打造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奠定堅實基礎,以突出提質增效。
其次,圍繞優化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布局,要重點抓好分類推進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等2項任務;圍繞推動海洋特色產業加速集聚,重點抓好做優做強主導產業等3項任務;圍繞增強海洋產業創新能力,重點抓好加強產業技術攻關應用等4項任務;圍繞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抓好推進集聚區產業節能降碳等3項任務;圍繞提升集聚區開放合作水平,重點抓好推進集聚區高水平開放等3項任務,共計15項任務。
最后,對符合條件的集聚區重點項目,將優先支持集聚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藍色人才專項,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省級以上相關規劃、重點項目庫;引導轄區金融機構針對海洋產業加大信貸支持,對集聚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落實股權投資、設備獎補、技改專項貸等政策,以強化要素保障。
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海洋科技發達,是海洋強省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山東積極發揮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優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嶗山實驗室實現規范化運行,擁有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等“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與創新平臺50個。建有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平臺236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擁有全職駐魯海洋界院士23人,海洋領域國家杰青50名,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藍色人才專項,支持遴選49名藍色領軍人才。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在海上發射、深海開發、智能裝備、生物育種等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12月6日,山東省科技廳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海洋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旨在通過整合全球海洋創新要素,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山東海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為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供科技支撐,落實落地《行動計劃》,山東將持續強化海洋產業科技創新的要素保障,每年實施不少于50項省級科技項目;持續加大海洋領域高水平科技供給,著力突破海洋數字孿生、極端環境海工裝備等一批前瞻性重大關鍵技術;持續優化海洋領域科技創新環境,近三年計劃吸引和匯聚50名左右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來魯創新創業;持續完善海洋創新平臺支撐引領,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持續強化海洋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20家左右海洋特色產業聚集區。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