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試點城市推向全國。多家銀行開啟了“搶人”模式,很多濟南市民也紛紛開戶。
不過,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開戶的人不少,但大多數市民只是先開戶,并沒有往個人養老金賬戶轉錢。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不少開戶者還存在疑慮:“養老金賬戶的收益能有多高?退休后能拿多少錢?”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個人養老金產品的收益與普通投資產品的收益不太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在產品選擇上也有很大差異,收益率也不一樣。對于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錢的問題,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資產規劃師楊一楠表示,不同的退休年齡,不同的繳存年限,投資不同的產品,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錢也存在差異。
繳存遇冷
“12月13日我接到銀行的通知,可以預約開戶,12月15日我在銀行正式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不過直到現在我沒往該賬戶內存錢。主要是不知道買什么產品,收益能有多高?”12月19日,濟南市民王勁松說。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大多數投資者都有與王勁松同樣的擔憂。

“確實如此。開戶的人比較多,但現場進行繳存的人并不多。”濟南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張萍表示,“12月18日我們去一家大企業做活動,現場講解答疑。當時開戶的人不少,但現場繳存的人不足五成。”
“主要是不知道該如何投資,畢竟個人養老產品和普通投資還是有區別的。”濟南市民丁娟說,“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普通市民不知道如何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增加至942只,其中儲蓄產品466只、基金產品285只、保險產品165只、理財產品26只。
面對4種投資產品,已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呢?
對此,楊一楠表示,養老金是長期資金,在提供長期復合收益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投資者應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投資過程中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以更好追求風險和收益平衡。同時也要借助金融機構的專業力量,選擇與自己需求匹配的產品。
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不同的產品投資收益不同,個人養老金存款產品的利率相對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一些。個人養老金存款產品中,1年期的年利率為1.6%,2年期的年利率為1.7%,3年期的年利率為2.15%,5年期的年利率為2.20%。而保險產品中則分為兩類,一類是保底+浮動型,一類是固定收益型。“某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就是保底+浮動型,其2023年結算年利率分別為4.25%(積極進取型投資組合)和4.15%(穩健回報型投資組合)。個人養老金專屬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偏高,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為3%,業績比較基準上限為6.15%,大多數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4%至5%左右,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均值為3.7%左右,不過也有個別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未能達到業績比較基準。”
在楊一楠看來,不同的個人養老金產品風險和預期收益不同,儲蓄類產品和專屬理財類產品安全穩健,預期收益相對較低,適合于風險偏好較低、投資經驗不足的投資者;基金類產品相對風險較高,當然預期收益也高,適合于風險偏好較高、有一定投資經驗的投資者;保險類產品風險總體低于基金類產品,而且具有保障作用,適合于風險偏好適中的投資者。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
收益幾何?
除了不知道繳存后該如何投資、收益多少;部分投資者也關心“退休后能拿多少錢”的問題。
對此,張萍表示,除了投資收益外,個人養老金還有稅收優惠。
“收入不同,在計算個稅時的專項扣除金額和五險一金的額度也就不同;稅前抵扣金額不同,所產生的節稅效果也不一樣。”張萍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不考慮五險一金和個稅專項扣除金額的情況下,如果按個稅稅率3%計算,節稅金額就是360元。如果適用的稅率檔次為25%,則每存入專用賬戶1元則可在當期少繳0.25元稅費,一年最多能少繳3000元稅費。
“另外我們銀行此前曾測算過,如果按一年1.2萬元的頂額繳費30年計算,本金36萬元。30年內個人賬戶養老金每年實現3%的利率增長,退休時賬戶累計達到57萬元;如果能實現年化8%的利率增長,30年后賬戶余額能達到136萬元。”張萍說。
對于退休后能拿多少錢,楊一楠表示,不同的退休年齡,不同的繳存年限,投資不同的產品,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錢也存在個體差異。
經濟導報記者在某股份制商業銀行App上查詢后發現,部分養老金基金產品中有不少產品在近一年內的收益率為正值。有一款產品的年漲幅為6.56%,另一個產品的年漲幅為12.88%。
數據顯示,在原有的199只養老FOF基金Y份額產品中,除一只產品未披露相關數據外,有122只產品成立以來是正收益。截至12月16日的最新披露數據顯示,199只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年內平均回報率為5.63%。
“選擇Y份額基金時,投資者不能隨便買入,應考慮個人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退休時間、資產配置和對市場的了解情況。”楊一楠建議,“不應過度關注退休后能拿多少錢,而要思考如何實現家庭財富的保值增值,以及如何以養老為目標進行更長遠的家庭財富規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