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掛牌企業勝軟科技(833339.NQ,全稱:山東勝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月16日晚披露,根據公司董事會當日審議的議案,公司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H股)并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勝軟科技11月22日剛收到北交所出具的終止對其北交所IPO審核的決定。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決定赴香港上市,可見勝軟科技對上市的熱盼。
從北交所轉戰港交所
據勝軟科技披露,此次擬申請港交所主板上市,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司的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根據議案,勝軟科技此次擬發行的為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普通股,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每股面值為人民幣1.00元。
據介紹,勝軟科技H股發行方式為香港公開發售及國際配售,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為向香港公眾投資者公開發售,國際配售則為向符合投資者資格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及專業投資者配售。本次發行的H股股數不超過本次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25%(超額配售權行使前),并授予整體協調人不超過前述發行的H股股數15%的超額配售選擇權。
公開資料顯示,勝軟科技成立于2002年1月,2015年8月14日在新三板掛牌。公司位于東營市,注冊資本5059萬元,目前處于新三板創新層。勝軟科技是處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開發商、服務提供商,主要客戶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能源企業。
募集資金使用計劃顯示,勝軟科技擬將募集資金用于技術研發、產品升級、拓展營銷網絡、尋求戰略合作及投資機會、補充流動性資金。
對于何時向港交所遞交IPO材料,經濟導報記者多次致電勝軟科技,但其在新三板公布的聯系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決定赴港上市前,勝軟科技曾在北交所排隊一年多,最終卻主動撤回了北交所IPO申請。
據了解,2023年6月28日,勝軟科技向北交所提交了IPO申請材料;同年6月30日,勝軟科技收到北交所出具的《受理通知書》;隨后的時間里,勝軟科技經歷了三輪審核問詢,公司均進行了回復。
在等待了一年多之后,勝軟科技考慮到資本市場環境變化,經與相關各方充分溝通及審慎分析,于2024年8月15日召開了董事會和監事會,決定終止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并撤回申請文件。11月22日,勝軟科技收到北交所對其終止審核的決定。
據悉,勝軟科技原擬在北交所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1800萬股(含本數,不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不超過2070萬股(含本數,全額行使本次股票發行的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擬募集1.68億元,分別用于油氣田業務平臺研發升級項目、能源信息技術創新工場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和償還銀行貸款。
上半年凈利潤為虧損狀態
據介紹,勝軟科技是一家致力于為油氣田企業、政府單位以及中小型制造企業提供信息化建設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涉及智能油田、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尤其在智能油田領域,勝軟科技深耕二十余年,產品與服務基本可覆蓋油田勘探、油田開發、石油工程、油田生產、油田經營等油氣田勘探開發業務全流程。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中石化勝利石油管理局曾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持有勝軟科技前身勝利軟件近90%的股權。2004年,勝利軟件從中石化勝利石油管理局主輔分離、改制分流后,國有股東退出,公司承接了勝利油田的信息化建設業務。
基于此,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油氣田一直是勝軟科技的主要客戶,中石化更是公司第一大客戶。勝軟科技表示,基于歷史上的聯系,公司向中石化的銷售占比較高具有合理性;同時,公司是東營市規模最大的軟件企業,從成立起即專注于油田信息化服務,具有石油專業背景,中石化的全部油田企業均給予公司市場準入,因而向中石化提供服務具有可持續性。
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勝軟科技營業總收入分別為2.49億元、3.43億元、3.91億元、5.0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47.94萬元、3171.05萬元、3760.72萬元、5366.43萬元,保持著不錯的增長勢頭。其中,來自中石化的收入占比分別為74.55%、53.03%、64.94%和51.39%。
勝軟科技表示,隨著公司業務向智慧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進行延伸,油田類業務收入占比呈現下降趨勢。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勝軟科技2024年上半年出現了虧損,營業收入為13048.40萬元,凈利潤為-802.78萬元。不過,半年度虧損似乎是勝軟科技的常態,2020年至2023年均是如此,其中2023年上半年勝軟科技凈利潤為-1654.38萬元,營業收入為10940.29萬元。相比較而言,勝軟科技2024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均是上漲的,且幅度不算小。
盡管公司近幾年上半年業績都是虧損的,但全年業績均是盈利的,且盈利規?捎^。對此,勝軟科技解釋稱,公司下游客戶油田、黨政機關等通常實行預算管理和招投標制度,項目實施多集中在下半年,造成第四季度驗收及結算較為集中。比如2020年至2022年,勝軟科技在第四季度實現的收入占比分別為79.10%、77.45%和79.14%,但相關費用在年內平均發生,因此造成公司業績存在季節性波動的風險。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