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歷城區以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突出規劃、改革、轉型、共富,全力打造融合發展典范區、集成改革試驗區、轉型發展樣板區、協同共富示范區,積極謀劃實施“四大片區”,探索出一條具有歷城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突出頂層設計,打造融合發展典范區。堅持“系統謀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推動形成資源統籌、產業集群、城鄉互動的融合發展局面。
比如,謀劃實施港溝街道港九美麗鄉村先行區,涉及9個行政村,總面積約34.4平方公里,采取“區政府平臺帶動、村集體聯動”發展模式,走城鄉協同發展、聯村共富之路,著力構建以蘆南村田園綜合體為龍頭,九村聯動的城鄉融合試驗區、美麗鄉村示范區、泉源生態旅游先行區。目前,已完成6.5公里交通環線、2處山體修復、3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工建設港九路拓寬、韓倉河整治兩大基礎工程,推進五大農文旅項目。
謀劃實施荷花路街道“水美鄉村”片區,涉及13個行政村、25.1平方公里,重在恢復街道萬畝良田,謀劃創建1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1個濟南近郊農旅休閑農業綜合體,7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已流轉土地3200畝,實施“旱改水”土地綜合整治1500畝,建設完成“荷花溪田”農文旅項目,打造朱家莊“村超”足球品牌。
謀劃實施唐王街道“種業基地”片區,涉及范圍65平方公里,依托轄區種業企業集群優勢和現代農業產業基礎,積極爭創都市種業創新引領區。集聚省級以上種業企業20余家,奶牛優秀種質自主培育與高效擴繁示范基地建成運營,山東種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預計年底開園。
謀劃實施彩石街道“五朵金花”片區,以彩西路沿線5個村莊為核心,帶動全域35個村莊,依托區域內山、泉、林等優質鄉村生態本底資源、閑置宅基地資源,重點發展旅游+農業+文創+康養等產業集群,打造省會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突出要素融合,打造集成改革試驗區。持續暢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盤活農村閑置土地、放活農民農村權益,全力推動集成式改革,先后開展農村產權進場交易、閑置宅基地農房盤活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規模化流轉經營等工作試點。
搭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平臺。按照“政府監管、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的思路,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構建區、街、村三級服務聯動運行機制,制定發布10余項操作交易規則和制度,涵蓋4大類23項交易品種。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成交1320宗,總金額達6.25億元,2023年成功獲批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試點。
探索閑置宅基地(農房)盤活利用。唐王“種業基地”片區深化“院校+村集體”合作機制,高標準打造山東種業、中國農業大學蔬菜育苗、鴻翔玉米種業3家科技小院,流轉30套科技小院儲備資源。彩石“五朵金花”片區和港九片區采用村集體有償收回、社會企業參與盤活等多種方式,收儲多處閑置宅基地發展民宿,“山鄉后院”入選“山東精品民宿十佳品牌”。
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蘆南村17.05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1842萬元的價格成交入市,成為全市首宗農地入市項目,直接帶動村集體和農民獲得凈收益232萬元,惠及農民人數620人。

推進土地規模化流轉經營。創新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土地股份合作、集中托管等多種模式的流轉經營。全區新增土地規模化流轉面積2萬余畝,24個村莊實現整村流轉或托管,土地流轉率達68.1%,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81%。
突出產業升級,打造轉型發展樣板區。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創新發展“科農文旅產”,帶動城鄉產業轉型發展。
聚焦現代農業,推動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唐王“種業基地”片區聚焦種業強“芯”,全力搭建產學研銷鏈條體系。國家級奶牛優秀種質自主培育與高效擴繁示范基地、山東種業集團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建設完成1萬平方米亞洲單體最大的高標準錦鯉養殖玻璃溫室,唐王錦鯉繁育基地成為江北最大的錦鯉產業園區,普朗特脫毒草莓育種育苗基地實現年產脫毒種苗1億株,年產值3億元以上,成為全省最大的冬暖式草莓種植基地。

聚焦智慧農業,強化數字科技賦能發展。荷花路“水美鄉村”片區依托黃河生態現代農業示范園,搭建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利用聲光電檢測和氣象監測田間數據,實現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與省農科院合作建設育種基地,通過記錄數據擇優確定品種,片區主糧總產量增長15%,集體收入年均增收204萬元,實現主糧增糧又增效。
聚焦生態農業,創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港九片區創新“生態發展、綠色發展”思路,先后完成馬家村、石廟村黃寨山破損山體治理工程,治理修復面積達13.44公頃;打造蘆南村云臺山田園綜合體項目,“蘆南村的山楂”“楂啤”等特色飲品有效提升附加值,村域成功獲評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聚焦文旅農業,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荷花路“水美鄉村”片區發布“荷花有品”農產品品牌和“荷花溪田”農文旅品牌,高標準建設觀光塔、農業主題公園,打造稻田畫、白鷺棲息地等網紅打卡地,逐步形成小清河沿線特色體驗帶。彩石“五朵金花”片區,依托群泉資源,謀劃打造“鄉村研學游”新模式,策劃打造玉河泉山泉網紅打卡地,拓展農旅融合空間,推動鄉村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突出聯建共享,打造協同共富示范區。探索“紅色勞務”促共富。針對村民所求、市場所需,積極開展村領辦勞務公司試點,推動勞務培訓專業化。其中,蘆南村成立云臺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先后培養各類新型農民130人次,引導297人次直接就業;朱家莊村依托清荷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探索形成“政府搭臺、支部領辦、群眾受益”的“紅色勞務”新模式,累計培訓438人次,介紹就業669人次。
完善產業連接促共富。充分發揮跨村聯建形式,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持續打造共富陣地。山東首家“草莓盒馬村”和濟南首個盒馬村落戶唐王片區,實現100余家家庭農場、合作社聯合體升級,供應鏈輻射17個村,帶動村集體增收600萬元、農戶增收3000萬元;同時,依托錦鯉產業園,通過成立黨建聯合體,帶動12個村莊聚力發展,實現年產優質錦鯉1000余萬尾,產值達5000余萬元。
借力公用品牌促共富。打造“恣在歷城”區級公用品牌+街道區域品牌+企業商標品牌三級融合、協同發展的“1+7+N”品牌體系,推動品牌化發展。其中,彩石片區依托“山水彩石”區域公共品牌和鄉村賦能電商平臺,為42個村集體開通專屬賦能店鋪,截至目前,交易額突破4700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24萬元。
深化產權改革促共富。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印發《濟南市歷城區進一步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截至2023年底,折股量化資產12022萬元,量化土地11196畝,18個試點村組建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41家,涵蓋農業種植、養殖、休閑旅游等多種業態,實現項目分紅1036.7萬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實習生 禚亦秋 李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