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州(平原)國際陸港首發班列起運。 |
◆導報記者 謝衛振 通 訊 員 張大偉 王 丁
11月25日,德州(平原)國際陸港“鐵海E通”首批出口貨物順利通關。該批貨物為520件熱鍍鋅水箱、共3個標箱,貨值35.46萬元,在德州(平原)國際陸港“一站式”海關申報放行后,直抵黃島港裝船出口尼日利亞。 今年以來,德州海關、平原縣將德州(平原)國際陸港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建設列入“一把手”工程,強化口岸內地海關監管聯動,以鐵路多式聯運為抓手,優化出口轉關流程,上線登錄運行“鐵海E通”系統,實現港口、海關、鐵路運輸等數據聯通共享;推行“陸海聯動、海鐵直運”內陸港監管模式,實現了跨關區物流數據交換和海關作業手續自動對碰核銷。企業出口貨物可在德州國際陸港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鐵路運輸與海運口岸船舶作業無縫對接,每個集裝箱約為企業節省300元至500元,降低了通關成本。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德州(平原)國際陸港的前身正是濟鐵(平原)物流園,早在2016年3月,平原縣就依托物流園開通了“平原號”海鐵聯運班列。當時,許多企業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尋找機會“走出去”,對物流運輸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此之前,從內陸到港口,貨物運輸主要依靠公路,成本較高。“平原號”海鐵聯運班列開通后,將集裝箱通過鐵路運送到港口,中間減少了港口場地占用、安保、裝卸等環節,每個集裝箱的物流成本可以減少300元至500元。 到了2016年5月,“平原號”收發車時間進入全國鐵路運行圖調整范圍。 當年11月,“平原號”實現每日對開列車,上午從青島港運來的集裝箱空箱到達平原,下午裝滿貨物的集裝箱重箱起程趕赴青島港,為周邊企業節省數以千萬計的物流成本。隨后幾年里,濟鐵(平原)物流園還相繼開通了中越班列、中老班列、中歐班列,服務半徑覆蓋周邊200公里,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成為全國鐵路100個戰略裝車點、全省2個煤炭儲備基地之一,榮膺全市唯一的省級“集裝箱公鐵水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為提高貨物出口通關便利度,2023年以來,平原縣積極向海關部門爭取,獲準在園區建設海關監管場站。該場站由平原縣政府和濟鐵陸港集團聯合投資修建,總投資1700余萬元,占地10000平方米。目前,場站按照國家海關總署相關公告規定的5個方面37項標準建設完成。通過濟南海關驗收審批后正式獲得場所運營代碼,啟用后將逐步具備港口前移、就地辦單、集拼集運、還箱中轉、保稅物流、產業聚集“六大功能”,有力吸引德州周邊地區更多企業前來辦理貨物進出口業務,提升全市外貿發展水平。 “業務量是德州國際陸港建設的基礎,海關監管場站則是陸港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濟南鐵路局開通海鐵聯運線路87條,具備海關查驗的站點只有4座。德州(平原)國際陸港的投入運營,使平原縣躍升為全省鐵路物流四大節點城市之一。”中鐵濟南鐵路物流中心副主任李皓說。 通關速度“快起來”,物流成本“降下來”。“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啟用后,陸港就真正具備了口岸功能,出口貨物可在平原享受報關、報驗、訂艙、儲運、包裝、分送、信息傳輸等一站式服務,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直接運抵碼頭裝船出海,減少集裝箱在港口堆存時間,實現降本增效。”德州海關關長燕華農介紹。 “把出海口搬到‘家門口’,完成‘一站式’通關。此舉可為每個集裝箱節省300元至500元的成本、節約2至5天通關時間,有效助力外貿企業降低通關成本,提高運輸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山東恒源物邦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軍介紹。 下一步,平原縣將立足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服務業,持續完善陸港功能,爭創國家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加強交通、物流產業招商引資,帶動現代物流發展,朝著知名國際物流節點城市目標加速邁進。“打造知名國際物流節點城市,推動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陸港功能,打造信息化平臺,啟動冷鏈物流區、保稅物流區等配套建設,加強與山高集團、山東港口、天津港等強企強港的合作,真正打造布局山東、輻射全國、連通世界的國際陸港。歡迎廣大外貿企業選擇德州國際陸港,享受最優質的通關便利化服務。”平原縣委書記王玉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