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山東農大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農大科技”)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輔導工作完成報告,證監會網上辦事服務平臺也顯示,農大科技IPO輔導狀態變更為“輔導驗收”,這意味著農大科技IPO進程再進一步。
輔導工作進行了近一年
國金證券最新提交的上市輔導情況報告顯示,國金證券與農大科技于2024年1月22日簽署了書面輔導協議,從那時至今,共開展了3期輔導工作。國金證券認為,農大科技具備成為上市公司應有的公司治理結構、會計基礎工作、內部控制制度,公司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5%以上股東和實控人等已全面掌握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則。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農大科技原本計劃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后因綜合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戰略,并在與輔導機構國金證券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于9月10日將上市擬申報板塊變更為北交所。為此,農大科技于9月10日也在新三板掛牌,為后續在北交所上市做好鋪墊。
據披露,農大肥業位于泰安市肥城市,成立于2002年6月17日,注冊資本6000萬元,主營業務為新型肥料及新型肥料中間體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等。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馬學文,控股股東泰安銘泉投資有限公司持股54.29%。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農大科技主要產品包括腐植酸增效肥、緩(控)釋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及控釋包膜尿素等新型肥料中間體。2022年和2023年,經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認定,公司包膜尿素產銷量位居行業第一;經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認定,公司腐植酸復合肥料產銷量位居行業第二。2019年以來,農大科技被工業和信息化部連續評定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根據11月13日董事會審議通過的相關議案,農大科技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000萬股(含本數,不含超額配售選擇權),且發行后公眾股東持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募集的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投資于年產30萬噸腐植酸智能高塔復合肥項目、年產15萬噸微生態制劑系列產品生產項目、年產15萬噸生物肥生產線建設項目、環保低碳生物研發中心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為了解農大科技輔導驗收進展等情況,經濟導報記者12月13日致電農大科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后續相關進展會在股轉系統中進行公告。”
近三年凈利潤均超1億元
目前,復合肥行業整體企業數量眾多,行業集中度較低。根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統計,目前全國持有生產許可證的復合肥企業有3000余家且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激烈。
面對市場競爭風險,農大肥業表示,公司高度重視產品的持續研發創新和質量管控,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構建了新型肥料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的產業鏈,在新型肥料行業取得了相對領先的市場地位。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到2023年,農大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177714.33萬元、267560.38萬元、263742.14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764.89萬元、10116.35萬元、10122.45萬元,基本保持穩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農大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99606.51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23%;歸母凈利潤為15383.68萬元,同比增長34.77%。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農大肥業資產負債率較高,且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較低。2022年和2023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9.56%和69.14%,流動比率分別為0.98倍和1.11倍,速動比率分別為0.51倍和0.66倍。
對此,農大肥業表示,目前公司處于業務穩步擴張時期,對營運資金投入需求較高,銀行借款是公司目前的主要融資途徑,未來若公司不能有效進行資金管理并拓寬融資渠道,短期內將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和償債風險。
農大科技此前在公告中表示,根據公司已披露的最近兩年財務報表及審計報告,公司2022年度、2023年度經審計的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為計算依據)分別為9168.41萬元、9645.33萬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為計算依據)分別為32.41%、26.13%,符合《上市規則》第2.1.3條規定的在北交所上市的財務條件。不過,公司目前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尚不滿12個月,公司須在掛牌滿12個月后,方可申報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楊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