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情況。濟南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波介紹,近年來,濟南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閉環鏈條,有力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今年前10個月份濟南市科技服務業營收456.1億元、增速7.6%。今年1—11月份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745.78億元,總量居全省首位。”

據介紹,今年以來,濟南市科技局先后舉辦市中區電產業、歷城區半導體和空天信息產業、濟陽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鋼城區精品鋼產業、長清區生物醫藥產業和激光產業、浪潮集團7個專場對接會,活動采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金融產品路演+后期跟蹤服務”的形式,推動科技項目簽約、融資需求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市內轉化。累計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85個,路演成果轉化項目47個、金融機構科創產品14個,有效促進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積極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集融資、路演對接、項目孵化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著力破解企業融資難和成果轉化難題,今年以來依托服務平臺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53場,服務7000余人,助力企業股債權融資6.7億元。
同時,高標準規劃建設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引進落地多家中國科學院研發機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世界最高水平鐵基超導線材研制成功,電磁推進地面超高速設施保持噸級物體運行速度世界紀錄,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打造構建實驗室體系,量子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研發成果創造世界紀錄,泉城省實驗室納入中關村國家實驗室網絡節點,空天信息省實驗室獲批籌建,現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4家、省實驗室3家、省重點實驗室126家,數量均居全省首位。加速布局研發平臺,擁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1家,省技術創新中心35家,院士工作站51家,增量和總量均居全省首位;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山東區塊鏈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實現技術創新重大突破,正加速向高端邁進。
圍繞主導產業強鏈補鏈、未來產業技術突破、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三個板塊,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等各類主體積極承擔國家、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創新工程項目,今年新獲批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26項,爭取省撥資金3.1億元。全市高校院所、企業獲2023年度國家、山東省科學技術獎143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14項、省科學技術獎129項)。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發布全國首個量子信息技術國家標準,北斗精準導航與高分辨率遙感集成服務平臺正式發布,全球最大直徑智能化泥水平衡盾構機“山河號”正式下線,恒元光電在全球率先研制出12英寸光學級鈮酸鋰晶體,齊魯制藥1類新藥“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單抗”(齊倍安)獲批上市。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成效不斷顯現。
在談及山東科技大市場的運行情況時,濟南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呂家亮表示,目前山東科技大市場已與省內外100多所高校院所、497個科研平臺簽約合作,匯聚高校院所技術成果86876項,企業需求11388項。
據介紹,山東科技大市場是由省科技廳、濟南市政府、山東省產權交易集團三方共建的省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政策環境創新和服務手段創新,打造創新資源聚合、線上線下統一、體制機制健全、服務功能完善、輻射引領高效、運行科學順暢的科技要素配置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一站式”服務。主要包括8項功能,分別是成果展示、供需對接、成果交易、項目孵化、政策服務、金融賦能、人才引育和綜合服務。常態化開展技術成果發布、項目路演、合作洽談等活動,開發了山東科創資源數據庫、云端研發中心和供需對接AI大模型,幫助高校和企業實現高效對接。
山東科技大市場開發的科技人才數據庫,已經匯集科技人才信息15萬條,在全球創新資源富集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2個引才平臺,聘任人才大使100余名。今年以來,開展人才交流活動75場次,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2018余名。山東科技大市場已匯聚技術經理人6294人,成立山東省技術經紀服務聯盟,整合全省技術經理人力量為成果轉化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轉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對此山東科技大市場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保障服務。上線了科融信綜合服務平臺,以“科技增信”方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精準畫像,變企業“科技報表”為“財務報表”。目前平臺已入駐金融機構86家,為754家企業獲“無擔保無抵押”融資57.98億元。借鑒“網上購物”的模式,搭建覆蓋黃河流域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中小企業通過領取創新券,下單時即可享受政策優惠,真正實現了創新券“無感實時兌付”。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實習生 禚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