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山東省民營企業家協會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在濟南市舉行。會上,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山東省民營企業家協會會長尚吉永在致辭中表示,協會從成立之初的70余家會員單位發展到如今的500余家會員單位,彰顯出山東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之勢。

近年來,山東民營經濟發展欣欣向榮、花開“別樣紅”。山東民營企業如何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彰顯時代擔當?如何以政策落地落實、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山東民營經濟硬核發展給出了最佳答案。
讓傳統產業“不傳統”
1988年起步,從一家小企業發展成為涵蓋港口物流、石化橡膠、國際貿易等產業于一體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的萬達控股集團,正在打造山東傳統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示范項目——萬達鴻豐化學500萬噸/年綠色低碳高端化工新材料科技創新示范項目。該項目突破瓶頸,已列入山東省“十四五”化工產業布局規劃和2024年山東省重大項目,配套建設2個十萬噸級原油碼頭和4個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以及100萬立方米物流園區和120萬立方米原油倉儲庫區,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有力助推萬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在11月21日舉行的山東省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尚吉永提到,萬達控股集團正加快推進總投資170多億元、突破國外技術瓶頸的鴻豐化學500萬噸/年綠色低碳高端化工新材料科技創新示范、寶港國際10萬噸級碼頭7#泊位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同時,公司深入推進“智改數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力爭率先在區域內打造石化領域全球“燈塔工廠”。

該集團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數字經濟發展大勢,探索出了具有萬達特色的數智化賦能產業升級之路。尚吉永在受訪時表示,集團搭建了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平臺,開放流程化融合再造,在集團內建設60多個業務系統,全員、全流程、全業務數字化覆蓋,實現過程控制智能化、生產調度可視化、經營管理數字化、決策管理智能化的目標。該項舉措自實施以來,集團公司每年節省成本1億多元,人均產值增幅達30%以上,數據賦能為傳統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一個個民營企業的成功,不僅為自身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為山東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尚吉永看來,山東民營經濟為全省貢獻了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資、70%以上的稅收,經營主體數量占比98%以上。山東作為經濟大省為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山東的民營企業要做好“加法、減法和乘法”,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貢獻者。
攀升高端價值鏈
近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共有50家山東民營企業登榜,另有59家魯企入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入圍企業數量均保持全國第三位。在不久前發布的202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山東企業上榜55家。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山東民營企業的“生力軍”作用愈發突出。此次上榜魯企中,民營企業數量過半,達到37家,撐起山東經濟“半壁江山”。
在山東省濱州市,民營經濟從三十年前的“興福現象”起步,伴隨著深化和拓展的“闖勁兒”,鑄成“濱州現象”的豐富內涵。如今,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濱州企業日益凸顯品質優勢和品牌力量,逐漸擺脫低端的既往印象,取而代之的“冠軍產品”成為中國制造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生動見證。

在濱州興福鎮,不僅衍生出“廚瑪特”“4D”商用廚房、智慧冰箱等眾多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及產品,更發布了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商廚團體標準15項,四通八達的“中國廚都”營銷網絡輻射全國并行銷全球162個國家(地區)。開泰拋丸,一家專注深耕拋噴丸裝備和金屬磨料的企業,其清理成套設備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并購了多家海外企業,成為國際標準、行業規則的制定者。濱農科技,一家農藥生產企業,在154個國家有市場準入資格,在113個國家有產品落地,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近20項,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裕能電子,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籍籍無名到名聲大噪,成長為全球最大的NMP生產企業,涉及鋰電、醫藥、石化、面板等領域,出口量占自身產能的三成以上。
“企業在發展中始終堅持走科技化道路,擁有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以及硬核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體系的競爭力,成為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領跑者。”山東開泰拋丸機械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經濟導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 新質生產力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新亮點。目前濱州市有53項產品產量或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15項位居全球第一。鄒平果糖和博興金屬板材生產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博興的糧食生產、陽信的肉牛加工量位居全國第一。
濱州發展的縮影也印證了山東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接下來山東將努力打好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組合拳”,讓民營經濟“枝繁葉茂”、開出“滿地繁花”。
政策呵護“潤物細無聲”
政策紅利正在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多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工作,先后出臺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通過注入“政策活水”,潤澤民營經濟發展土壤。從《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到《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再到前后三批次的“促進經濟鞏固向好、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每一項政策都是“雪中送炭”,讓民企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度”。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認為,近年來山東在全國發展中肩負著“大省挑大梁”的重擔。在山東內部,民營經濟挑起了全省經濟的“大梁”。只有民營經濟崛起,大省經濟發展才有活力、改革才有動力,才能在全國擔起更多的重任。
劉德軍表示,“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山東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下足了功夫。好的政策如同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滋養著民營企業,解決了民營企業的急難愁盼。”
在慶典活動當天,多位民營企業家表示,希望山東能進一步出臺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落地政策,讓真金白銀的好政策成為民營企業的“及時雨”,成為滋潤民營企業發展的土壤。
讓民營企業能夠輕裝上陣,在市場競爭中更有底氣。據統計,2023年,山東聚焦投資指引、產業培育、要素保障、企業用工等重點環節,推出6批415項政策清單,為企業減稅降費580億元以上。為將政策“含金量”轉化成企業發展“高質量”,山東加大對各類惠企政策的宣傳解讀,構建起政策發布、匹配、解讀、申報、兌現全鏈條服務體系,以政策紅利激發企業逐夢動力。
“山東要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改革‘硬舉措’優化發展‘軟環境’,讓民營企業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搞發展。”在場多位企業家建議,應不斷創新制度和政策供給,更好回應民營企業和社會關切;山東可以通過營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