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在環境治理領域的引領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近日,在2024中國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大會暨環境上市公司論壇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公布了“2024中國環境企業營收前50”榜單。山東有兩家企業上榜,分別是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環保集團”)和景津裝備(603279.SH),二者分別位列第12位、第24位。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開始,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已連續7年發布“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今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更名為“中國環境企業營收前50”,作為省屬國企的山東環保集團是首次上榜。
環保集團加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入圍“2024中國環境企業營收前50”的企業情況看,集團型企業增多,營收上榜門檻已提高到近30億元。2024年度前50企業的平均營收為78.42億元,同比增長2.84%。
據統計,2018年,50強榜單首次發布,國資企業24家,民營企業26家。但從2019年開始,國資企業數量開始逐漸增多,國資企業和民企的差距逐漸拉大。今年,這一差距繼續拉大。 從企業性質看,國資企業37家,較2023年度增加2家;民營企業13家,較2023年度減少2家。營收前50中,國資企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
近年來,環保產業在政策助推下迅猛發展。尤其是“雙碳”目標提出后,各省紛紛成立省級環保集團,國資背景的地方環保企業集團加速崛起。
山東環保集團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6月,山東環保集團由省政府、水發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水發集團”)出資組建,注冊資本40億元。省政府以現金方式出資,水發集團對分散在權屬企業的環保資產進行整合,以整合后其持有的環保企業股權出資。
山東環保集團為省屬一級企業,由省國資委履行監管職責,公司領導班子由省委委托省國資委黨委管理,黨組織關系由省國資委黨委管理,省生態環境廳負責業務指導。其立足全省環境治理的市場化支撐平臺、省級環?萍汲晒邪l轉化平臺、環保產業項目投融資平臺、環保產業市場化綜合服務平臺等“四個平臺”的功能定位,積極打造國內一流的環保產業集團,承載著全省環保產業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是山東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
彌補小、散、亂等不足
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兼具拉動經濟增長和應對環境問題雙重屬性。各地成立省級環保集團已成為“標配”,并不斷加速環保市場的變革。
在業內人士看來,省級環保集團的成立,將彌補此前承接地方一些大的環保項目上環保企業小、散、亂等缺陷,能夠聚集更多地方資源,在推動地方環境治理上發揮更大作用。
事實上,環保治理項目中的國資優勢已在多個實踐中被印證。
經濟導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山東多個EOD項目(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的中標情況發現,中標單位多為國資背景企業。EOD項目是一種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基礎,通過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的項目組織實施方式。
分析人士認為,類似這種體量大、金額高的項目,國有企業具有民營企業無法實現的優勢。
“省級環保集團的成立,對跨市統籌、投資公益性回報比較差的項目等,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不過在其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觀察對公平競爭環境的影響。”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
深耕多個環保專業細分領域
那么,國資背景的地方環保集團應該在哪些領域發力呢?
薛濤認為,省級環保集團業務的發展一定要把握好所屬主管部門的優勢資源,比如,與水利部門相關的環保集團,在水資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上有優勢,另一些環保集團可能在工業治理、土壤修復等方面有優勢。而省級環保集團的興起,對地方解決一部分公益性投資、跨市的協調等都有推動作用。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山東環保集團在多個環保細分領域都有深耕。
日前,山東環保集團再生鉛板塊旗下的安徽魯控環保有限公司(下稱“安徽魯控”)獲評全球環境基金“中國再生鋁、鉛、鋅、鋰行業綠色生產與可持續發展項目”之再生鉛行業示范企業。
據了解,安徽魯控是山東環保集團旗下再生鉛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項目,主營業務就是為廢舊鉛酸蓄電池“脫胎換骨”,實現鉛、塑料、硫酸等產品的還原再生利用。目前,該公司含鉛廢棄物設計處置規模為28萬噸/年,年產再生鉛超20萬噸,是國內鉛冶煉行業首座大范圍應用冶金行業新環保工藝、新技術的項目。
“公司工藝創新的最大亮點之一是水處理系統!睋不蒸斂乜偣こ處熗鮼嗆娊榻B,安徽魯控采用全膜法技術,實現了污水全部循環利用零外排,是行業內投資最大、最先進的處理工藝設備,同時產出的石膏、結晶鹽均不含重金屬,還可作為副產品外售。在技術更新支持下,鉛廢水被“吃干榨凈”,助力轉危為“綠”。
山東環保集團有機固廢處置及應用板塊涵蓋餐廚、廚余、畜禽糞污等有機固廢處置業務,現運營項目11個,總設計處理規模3800噸/天,年產油脂近3萬噸,位列國內第一梯隊。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