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在一根根1米多高的水管上,噴嘴不停地旋轉噴射,白色的水霧均勻噴灑在綠油油的麥苗上。
“現在澆地可方便了,只要有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澆水。”管道組成員孫廣志拿著手機,笑呵呵地向記者展示“大數據智控中心”App(應用程序)的界面,只需輕輕一點,噴灌設備立即啟動,遠程澆水在這里成為現實。
記者看到,不遠處,有機械在田間來回穿梭耙地,還有豐收的棉花,晾曬好的玉米、高粱……
這里是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青阜農業綜合體,很難想象過去這里曾經是滿眼“白茫茫”“只長野草不長糧”的鹽堿地。
當地人告訴記者,是水從根本上改變了這里的狀況。如今,這個村莊重鹽堿地塊土壤含鹽量從10‰以上降至1‰以下,糧食畝產量從不足700斤躍升至2000余斤,先后帶動17個村實行跨區域規模共治……青阜村近年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方案,蹚出了一條專業合作社帶動全過程治理、全鏈條發展的鹽堿地改良新路子,一幅風景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青阜鋪展。
鋪管道 建灣塘
引來活水破解鹽堿瓶頸
青阜村鄰近渤海灣,地理條件導致青阜土壤鹽堿度極高,是出了名的鹽堿地。即便是風調雨順的年份,要想在這片土地上種出長勢良好的莊稼來,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如果再碰上干旱缺水,就可能顆粒無收。
“我們這里流傳著‘十年九不收’的說法。”青阜農業綜合體負責人孫德東說,“我從小生長在這里,眼瞅著大片的土地收不了多少糧食,心里很著急。”因此,孫德東誓要改變祖祖輩輩面臨的這種困境。
“白茫茫”變“糧滿倉”,關鍵在水。水是青阜村的財富,有了水,土地才能生“金”。
青阜村往東距離濰河20多公里,引濰河水驅“鹽”化“堿”,成為治理鹽堿地的關鍵一招。
2015年,孫德東拿出自己的積蓄,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帶領村民鋪設管道,引水改地。打井、鋪管道、做防滲、架噴灌,一步一步將淡水引向鹽堿地。
在大家的努力下,青阜村鋪設灌溉管道55公里,配套修建1座揚水站,把濰河水引到了農田,每年可引水2000萬立方米。
留住“外來水”,還要蓄住“天上水”,青阜村還實施了“灣塘擴增”行動。青阜村充分利用閑置空地挖池塘建水庫,把附近村莊和田野溝渠中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水庫灣塘中。同時,青阜村創新實施了“雨水匯流”和“海綿村莊”工程,通過提升改造村內及田間排水溝渠、管網,將雨季降水收集到蓄水池,實現旱能澆、澇能蓄。目前,當地已經有47處灣塘水庫進行了串聯,綜合蓄水能力達到8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
如今,俯瞰青阜農業綜合體這片土地,一座座灣塘棋布,一條條溝渠交織,一排排噴頭林立,水利設施成為改良鹽堿地的主角。
“我們通過種植苜蓿、棉花、中藥材等耐堿作物來逐步改良鹽堿土壤,地塊改良后,種上了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一茬小麥,加上一茬玉米,夏秋兩季,畝產能達到2500多斤。”提起青阜村的收成,青阜村黨支部書記孫廣洲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修設施 優智能
節水增效促進農業豐收
經歷過缺水之痛、盼水之切、調水之苦、蓄水之難,青阜村格外珍惜水,千方百計節約水資源,努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引來了水,留住了水,能不能用好水對這里以后的發展非常重要。”孫德東見證過缺水、荒涼的青阜村,如今見不得浪費一點水。
青阜村在節水灌溉上下足功夫。近年來,青阜村先后籌資5100多萬元,建設水肥一體化項目2.15萬畝。建設增壓泵房35處,田間鋪設主、干、支輸配水管道44.8萬米,設置主桿固定式、支架半固定式或自動移動式灌水器噴頭2.6萬個,建成了昌北沿海農田引淡水灌溉系統,改變了農民種地“靠天吃飯”的局面。
節水不僅要依靠“硬實力”,也要借力“云大腦”。
在大數據智控中心,農田里的莊稼長勢和田間管理情況通過監控系統一覽無余,各種田間管理設備可以通過遠程控制實現有效的田間勞作。
“大數據智控中心可通過監測土壤墑情、溫濕度等數據確定作物需水量,并根據農作物需水量隨時調節灌溉水量,從而達到節水效果。”孫德東介紹,青阜農業綜合體以“智慧農業”為抓手,加快智能化、數字化在田間管理中的應用推廣,目前核心區的1萬畝高標準農田已全部實現智能化管理,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性、精準化的技術指導,既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也節約了人力。
“無人機看水、開車管水也是青阜的農業特色。”孫德東笑瞇瞇地說,“集中澆地時,工人們只需檢查灌溉設備開關閥門、噴頭等情況,主要工作都由自動化設備完成,農民種地比以前輕松多了!”
護河湖 美環境
以水興業打造美麗鄉村
曾經的青阜村因水而困、因水而窮,如今的青阜村因水而美、因水而興。
在青阜村史館內,一組黑白照片將在場所有人的思緒拉回到過去土地貧瘠的日子中,鹽堿地寸草不生,農民滿臉憂愁。而如今,青阜村作物一茬接著一茬種,水美魚肥道路暢通,多種產業融合發展,農民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青阜農業綜合體農田中,有一條長長的木棧道,這是新開發的“稻香漁歌”項目。夏季沿木道前行,可以漫步荷清塘,輕聞稻花香,欣賞魚戲蓮葉間、一步一美景的鄉村美麗畫卷。
同時,昌邑市依托青阜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優勢條件,廣泛實施“小流域+”工程,帶動青阜農業綜合體先后實施道路硬化、美麗移民村、產業扶持及生態清潔小流域等項目,村莊道路硬化率、亮化率、環衛托管率均達到100%,“三縱一橫”的農田路網、林網框架全面建成。
從鹽堿地到生態綠洲,青阜農業綜合體蹚出了一條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美麗宜居、農民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環境美了,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這里了!”孫廣洲滿臉喜悅地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