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上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已達到驚人的2.3億人,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迅猛發展,也預示著智能化升級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席卷各行各業。同時,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產業鏈覆蓋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且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可以說,生成式人工智能讓高質量發展動力更足。
4500家、6000億元,這數字背后,是無數創新企業的崛起,是資本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更是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持續驅動。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正步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也培育了大量具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逐步重塑信息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企業帶來重要的商業機遇。它不僅是一種新技術,更代表著生產應用的新范式,且能夠催生新產業和新業態。通過其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可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在制造業中,可以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廢品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通過與制造業、農業、醫療、教育等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可推動這些行業智能化轉型,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客服、智能推薦、智能翻譯等服務已成為許多企業的“標配”。
作為新技術革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必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動力。
不過,面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激烈競爭,我國還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要努力實現自主可控,減少對外依賴,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