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作為一種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在鄉村振興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要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深入農業農村一線,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聚焦科技創新解決產業關鍵問題,以產業和人才為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近日,經濟導報記者赴泰安、臨沂多地調研采訪了解到,科技小院通過建立“高校—政府—企業—農民”多元主體協作機制,實現了“專家與農民零距離、科研與生產零距離、育人與用人零距離”,探尋出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模式、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的新思路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讓科研成果直通田間地頭

日前,泰安市岱岳區房村鎮汶河古渡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里剛下過一場冬雨,清冷,濕潤。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地里只剩零星散落的甘薯葉,收獲的甘薯已入庫儲存。
“平均每天都能接到上千斤鮮紅薯和一二百袋紅薯干的訂單。”與冬日的清冷形成對比的是董瑤的心情。這位大學畢業后就扎根土地、入職僅六年的新農人,如今是汶河古渡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提到甘薯的銷售情況她難掩喜悅之情。
在董瑤看來,合作社的紅薯之所以備受市場青睞,來自它的高科技含量。
2017年在省市科協專家的幫助下,合作社將種植的甘薯打造成了綠色富硒產品,并和山東農業大學、省市區科協、省市農技協共建了甘薯科技小院,發展綠色標準化種植,甘薯品質和口感大大提升。
“甘薯科技小院”落戶合作社后,科研人員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通過發明甘薯收獲機械,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生產,進一步提高了收獲效率和質量。
“以前收獲一畝甘薯大約需要三個人干一天左右,現在用了機械以后半小時就能完成,每畝地節省人工成本幾百元。”董瑤說 。
據介紹,甘薯科技小院還打造了“育苗基地—規模種植—鮮薯回收、儲存—加工—銷售”的全新產業體系,帶動示范種植1000余畝,畝均增收3000元。
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合作框架

近日,在位于臨沂市蘭山區的李官鎮,置身清春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大棚,經濟導報記者感受不到傳統大棚那種撲面而來的濕氣,這正是申請了國家專利的“三溫兩防控”大棚的妙處所在。
“三溫兩防控,不進蟲子少得病。”該合作社首席農業專家許傳山指著大棚里綠油油的辣椒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據他介紹,“三溫”指的是日光溫、地溫和后墻儲溫。相較于普通大棚,這種大棚頂部傾斜度適中,能夠充分吸收陽光;底部下沉約80厘米,可充分利用地溫;五米半的后墻全用泥土夯就,白天往里吸熱、夜間往外散熱,使棚內溫度平衡。 “兩防控”是指在大棚進出風口處設置一層防蟲網,有效防止害蟲進入;地面覆蓋地膜,可避免因地表水蒸騰造成棚內濕度過大,從而有效抑制了病菌繁殖和傳播。
依托該合作社建成的臨沂設施果蔬科技小院于今年3月獲批,由山東省科協、臨沂市科協、臨沂農技協和縣區科協共同建設打造。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上海世博會供滬蔬菜基地,被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
在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由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聯合市科協、山東農業大學等共建的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科技小院科研團隊的幫助,合作社建立了新品種培育基地200畝、農技推廣示范基地600畝、良種繁育基地1.8萬畝,惠及36個行政村、1.5萬戶農民,吸納就業60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
“科技小院就像一個金字招牌,用專業水準、科學種植,在特色農產品轉型升級、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泰安市岱岳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關承虎透露,岱岳區建立了“政府+高校+企業”的三方合作框架,共有7家科技小院被批準設立。
據了解,泰安市科協搶抓中國農技協布局建設科技小院機遇,發揮駐泰高校特別是農業科技院校的資源優勢,推動成立山東泰安甘薯科技小院、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等14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通過“首席專家+研究生+基地”的服務模式,推動科技小院助力優化集成農業生產技術,服務鄉村全面振興。
搭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科技小院在賦能鄉村振興的同時,也為科研教學提供了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差不多一個月就要來一次。如果教學不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聽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臨沂大學農林科學學院教授張廣娜是研究土壤學的,提起科技小院賦能科研教學的成效,她很有感觸地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劉宇航是2024級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農藝與種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別看入學時間不長,劉宇航已是泰安甘薯科技小院的常客。
“小院的研究生每年至少7個月在田間地頭完成自己的研究。”岱岳小麥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代興龍說。
據了解,與在校園課堂的學習相比,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科技小院培養的學生側重應用研究。研究生培養單位依托企業建立科技小院,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在學校學習期間則側重理論研究,為生產技術的改良奠定理論基礎。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和源頭活水。
近年來,山東省科協還加強基層農技人員、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吸引各類人才加入鄉村振興,優化山東省智庫專家隊伍結構,針對鄉村振興建立專業研究智庫團隊,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以“三長”——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三長”總數達8000余名)等為代表的縣鄉鎮科技界“關鍵人物”被不斷吸納進基層組織兼職掛職,開展示范引領、輻射帶動、技術培訓等科技創新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大眾新聞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