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間,紅星發展(600367.SH)發布公告稱,公司于11月20日收到控股股東青島紅星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紅星集團”)轉發的通知,按照《青島市國資委關于青島紅星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通知》,青島市政府同意將青島市國資委持有的紅星集團100%股權無償劃轉至青島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國投”)。
據悉,本次劃轉意味著青島國投將取得紅星集團100%股權,并間接持有紅星發展36.42%的股份,成為紅星發展間接控股股東。
從二級市場來看,在11月20日晚披露青島國投擬成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消息后,11月21日、22日,紅星發展連續收獲兩個漲停板,其在11月21日至25日三個交易日內累計漲幅達到23.65%。不過,11月26日,紅星發展開盤快速下跌,至收盤封在跌停板,報13.55元/股。
今年以來業績好轉
11月25日晚間,紅星發展披露了一份更加翔實的收購報告書(摘要),其中提到,本次收購完成后,青島國投將通過紅星集團持有紅星發展1.24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36.42%,本次無償劃轉不會導致紅星發展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據了解,紅星發展改制成立于1999年,總部位于貴州省安順市,2001年3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該公司主要業務是鋇鹽、鍶鹽和錳系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鋇鹽和鍶鹽屬無機化工基礎材料,錳系材料屬電子化學品。

財務報表顯示,2021年至2023年度,紅星發展營業收入分別為21.95億元、28.53億元、21.97億元,同比分別變動59.36%、29.97%、-23.01%;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3億元、2.15億元、0.26億元,同比分別變動377.41%、-18.33%、-87.69%。
對于2023年業績變動的原因,紅星發展方面曾表示,2023年度,受下游行業需求動力不強和行業仍處于激烈的競爭環境等因素影響,主要產品的銷售量(除碳酸鋇外)及銷售價格同比下降導致銷售收入和產品利潤率下降。
進入2024年,紅星發展業績明顯好轉。今年一季度,該公司便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雙增,并在第二季度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二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達到65.63%,環比增幅達到171.61%。
今年前三季度,紅星發展營業收入為16.12億元,同比增長2.80%;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09.87%至5748.61萬元;扣非凈利潤為5442.79萬元,同比增長25785.63%;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降23.92%,為7802.95萬元。
在今年11月15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紅星發展有關人士表示,“今年公司抓住主要原材料煤炭成本下降的有利時機,狠抓內部降本增效,結合行業整體產銷存情況,并時刻關注下游需求等情況適時調整銷售策略,高純類、高附加值產品銷量增加,利潤同比實現了增長。”
青島國投成為紅星發展的間接控股股東對于上市公司的發展有何影響?是否會帶來新的市場拓展機會?未來紅星發展是否會與青島國投或其他關聯方開展更多的合作?11月26日,經濟導報記者致電紅星發展,公司相關人士表示不方便回復。
有市場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青島國投作為市級國有獨資公司資本實力較強,可能會為紅星發展帶來更多的資源支持和市場機會。”
收獲兩個漲停板
作為紅星發展的控股股東,紅星集團成立于1998年6月,注冊資本約4.53億元,該公司主營鋇鹽、鍶鹽、錳鹽、新能源、新材料、天然色素、文化產業、物流、進出口貿易等。
據收購報告書,青島國投是青島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改革試點企業,注冊資本15億元。自2013年成立以來,該公司聚焦創投和資本運營、資產管理、政府戰略投資三大主業,著力打造資本運營、股權投資、實業發展、要素交易、石化產業投資5五大業務板塊。截至2023年底,資產總額363億元,營業收入突破163億元,利潤總額超15億元。
目前,青島國投旗下有青島海灣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國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青島國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青島國際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青島產權交易所等8家全資子公司,參股中信青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在匹配城市發展戰略中發揮了領航賦能作用。
從二級市場來看,在11月20日晚披露青島國投擬成為紅星發展間接控股股東的消息后,11月21日、22日,紅星發展收獲兩個漲停板;11月26日,紅星發展股價跌停,報13.55元/股。
對于11月26日的股價表現公司方面如何看待?紅星發展相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二級市場的表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國資背景上市公司在市場中往往受到額外關注。”有市場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市場更關心的是相關公司是否存在資產整合預期,能拿到優質資產的企業不僅能提升自身價值,還能夠促進產業升級和地方經濟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