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市公司“轉危為安”的重要手段之一,破產重整近期在資本市場的熱度明顯上升。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今年以來有44家上市公司被申請重整及預重整,較去年同期增加超四成。這一現象反映出破產重整作為一種有效的企業拯救機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投資人所接受和重視。
A股市場上,包括華昌達等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都演繹過破產重整、重煥生機的故事。若是重整順利推進,重整投資人將為公司帶來資金和產業鏈資源,在化解公司債務及財務危機的同時,通過整合、注入優質資產,推動其加速回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不過,破產重整也并非一些上市公司規避退市的“靈丹妙藥”。實際上,完成重整后公司是否能夠脫離困境,仍然有賴于公司的合規和風險出清程度等。若上述問題沒能得到解決,上市公司仍有可能“保殼”失敗。如曾完成破產重整的*ST商城、*ST博天等公司,最終再陷退市泥潭。
這提醒我們,破產重整并非簡單的“輸血”過程,而是需要企業從根本上改善經營、提升競爭力。作為市場出清的一種重要手段,破產重整案例逐步增多是確定的趨勢,但更應強調重整價值而不是形式。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和投資人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制訂切實可行的重整計劃,并積極尋求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案,如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經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企業在面臨困境時能夠“轉危為安”,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破產重整雖然是一種有效的企業拯救機制,但也不能過度依賴。企業和投資人應該理性看待破產重整的作用,不能將其視為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此外,破產重整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可能會利用重整進行套利,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也要求監管部門加強對破產重整過程的監管,確保重整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