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源股份(300175.SZ)11月1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優化資產結構及資源配置,回籠資金聚焦農副產品加工業務,公司與山西伽峰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山西伽峰”)簽署了股權及債權轉讓協議,公司將持有的太原市德藍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德藍達”)100%股權、對德藍達的應收股利及借款債權本金打包出售給山西伽峰,交易對價為1.1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德藍達將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朗源股份近年來由于原控股子公司廣東優世聯合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優世聯合”)財務造假深陷一系列負面事件,隨著公司陸續剝離非主業資產優世聯合以及德藍達,聚焦主業的朗源股份是否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德藍達上半年無營收
據悉,德藍達是朗源股份的全資子公司,經營范圍包含通訊產品、電子產品、電力產品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截至2024年6月30日,德藍達資產總額為1.15億元,凈資產為-1284.86萬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0元,凈利潤-2386.36萬元。
從本次交易的對手方來看,山西伽峰成立于2015年7月,注冊資本為15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信息技術咨詢服務、計算機及通訊設備租賃、計算機系統服務、計算機軟硬件及輔助設備零售、計算機軟硬件及輔助設備批發等。
截至2023年末,山西伽峰資產總額為1.10億元,凈資產為8799.93萬元;2023年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07.67萬元,實現凈利潤1240.87萬元。
朗源股份在公告中表示,經評估,公司董事會認為山西伽峰的資產與信用狀況良好,具備較強的履約能力,公司將及時督促交易對方按合同約定支付轉讓價款。
本次標的資產轉讓價格最終確定為1.1億元,其中標的股權經評估后的轉讓價格為452.95萬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朗源股份對德藍達的應收股利為6885.41萬元,對德藍達的借款債權本金為5238.58萬元。
對于此次轉讓的目的,朗源股份方面表示,“本次處置子公司德藍達,符合公司發展戰略;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整合優化資產結構及資源配置,回籠資金聚焦農副產品加工業務,從而促進公司的良性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本次交易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預計約為472萬元,最終以年審機構審定的數據為準。
優世聯合近兩年無利潤貢獻
資料顯示,朗源股份總部位于煙臺,成立于2002年,于2011年2月登陸A股市場,公司主營業務為農副產品加工業務以及數據中心業務等,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務主要涉及果干、堅果果仁、鮮果的加工、生產及銷售。
今年前三季度,朗源股份實現營收1.62億元,同比增加13.79%;凈利潤虧損2969.33萬元,同比下滑74.39%。在此之前,朗源股份已經連續4年業績出現虧損。
據了解,朗源股份多年虧損或與其轉型失敗有關。資料顯示,2018年朗源股份以2.09億元的價格收購數據運營公司優世聯合51%股權,跨界布局數據中心業務,寄希望于“農副產品加工+數據中心”雙主業模式發展。
彼時雙方簽訂對賭約定,優世聯合承諾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3000萬元、5000萬元、8000萬元。
但事實情況是,2019年至2021年,優世聯合實現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299.64萬元、-7412.07萬元、-1.38億元,未完成承諾業績。受此拖累,在2022年及2023年年報中,朗源股份均提及優世聯合對于公司的業績影響。其中,2022年年報提及,朗源股份虧損的原因為,公司控股子公司優世聯合經營環境發生變化,融資困難,影響業務開展,無利潤貢獻;2023年年報提及,優世聯合業績虧損,無利潤貢獻。
不僅如此,優世聯合還連續4年存在財務造假情況。2023年4月,朗源股份披露收到山東證監局的責令改正決定,山東證監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優世聯合2017年、2018年存在虛假交易導致虛計資產,2019年、2020年存在虛假交易導致虛增營業收入等。上述事項導致上市公司2018年至2021年定期報告財務信息披露不準確。
對此,今年1月17日,深交所發布《關于對朗源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給予通報批評處分的決定》。今年9月13日,朗源股份再度披露,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立案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原控股子公司優世聯合涉嫌參與虛假交易。
優世聯合似乎已經成為朗源股份“燙手的山芋”,出售切割不良資產或是最好的辦法。今年5月,朗源股份公告披露,為消除公司財務報告非標準審計意見,回籠資金、聚焦農副產品加工業務,公司將優世聯合資產以8500萬元對價出售給上海虞長翊實業有限公司。8月,該筆交易完成交割。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出售虧損資產只是第一步,關鍵在于后續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華北地區一家券商的業務經理郝慶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出售虧損資產并不直接等同于公司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公司需要更加關注主營業務的市場競爭力和成本控制,以確保在剝離非核心資產后,公司能夠穩步恢復盈利能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