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道恩股份(002838.SZ)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山東道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道恩鈦業”)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資金。同時,公司股票自2024年11月12日開市起復牌。
道恩股份表示,公司對鈦產業鏈相關業務的整合,將對公司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新產品研發、布局未來產業和不斷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新材料需求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將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
擬定增募資用于鈦白粉生產項目
公告顯示,道恩股份擬以詢價方式向不超過35名符合條件的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資總額不超過本次交易中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交易價格的100%,且發行股份數量不超過本次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完成后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0%。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對應的股票發行價格確定為8.37元/股。
同時,本次募集配套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凈額擬用于道恩鈦業10萬噸/年聯產法鈦白粉綠色生產項目建設、支付本次交易現金對價、補充流動資金或償還債務等。若最終募集配套資金總額不足,則不足部分將由上市公司以自有資金或者其他融資方式解決。
公開資料顯示,道恩鈦業成立于2007年7月,注冊資本為11595.50萬元,是國內率先全部采用富鈦料為原料生產鈦白粉的企業,其主導產品包括R-2195、R-2295、R-5195等6種金紅石型鈦白粉,廣泛應用于涂料、造紙、塑料、油墨等領域。道恩鈦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現擁有鈦白粉產能13萬噸/年,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認可,遠銷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道恩鈦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為17.33億元、16.22億元,凈利潤為6120.03萬元、12278.92萬元。今年前三季度,道恩鈦業實現營業收入12.04億元,凈利潤為10014.92萬元。截至9月末,道恩鈦業總資產為11.27億元,所有者權益為5.98億元。
道恩股份表示,通過本次交易,道恩鈦業將成為道恩股份全資子公司,道恩股份的主營業務將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增加鈦產業鏈相關業務。公司的業務鏈條將向上游進一步延伸,有助于減少關聯交易、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研發協同性、提高產品競爭力、完善產業鏈條。
鈦白粉助推業績增長
道恩股份表示,道恩鈦業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生產并對外銷售金紅石型鈦白粉系列產品,盈利主要來自于鈦白粉產品的銷售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的差額。同時,道恩鈦業采用聯產法硫酸法工藝生產鈦白粉,建立了“硫—鈦—鐵—鈣”循環經濟產業鏈,除鈦白粉產品外,生產環節中的其他產品均可作為產成品直接出售,從而實現收入和利潤。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鈦白粉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白色顏料,約占全部白色顏料使用量的80%。除了傳統的涂料、油漆、塑料外,鈦白粉的下游行業逐漸擴大至化妝品、玩具、食品、醫藥等領域。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及應用研究的深入,鈦白粉的應用還逐漸延伸到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領域。
據介紹,道恩鈦業是國內第一家采用高鈦渣做原料的硫酸法鈦白粉生產企業,相比于鈦礦該生產工藝能耗低、三廢排放少。道恩鈦業采用的是聯產法清潔化生產工藝,在各個生產環節貫徹低碳節能的思路,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廢酸,并采用均相離子膜處理的方法加以循環利用,減少廢酸的排放。綜合利用中和廢水后產生的鈦石膏,可通過進一步處理加工用來做路基材料、環保磚等。
據悉,道恩股份產品主要聚焦高分子新材料,屬有機化工新材料。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到2023年道恩股份盈利持續承壓。2021年到2023年道恩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2.61億元、45.26億元、45.4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64%、6.21%、0.41%,凈利潤分別為2.47億元、1.66億元、1.55億元,呈逐年下滑趨勢。今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7.69億元,同比增長12.05%,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5.34%。
道恩股份表示,道恩鈦業現有產品鈦白粉作為添加劑、著色劑可與公司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種工程材料和色母料業務產生直接顯著的關聯性和協同性,用于滿足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產品、電子電器等市場的升級和改善需求。
此外,道恩股份還提到,道恩鈦業未來儲備的新型納米鈦白粉,將與公司絕緣材料、屏蔽材料和碳納米管(CNTs)等未來開發布局領域在研發和應用上產生協同,促進雙方共同在超高壓電纜材料、國防和軍工應用等戰略新興領域協同研發、協同管理和協同銷售,為公司業務持續向新質生產力領域轉型升級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從二級市場來看,道恩股份股價波動明顯。今年年初,道恩股份股價持續下跌,2月6日,股價最低跌至7.98元/股。此后股價開始反彈,5月8日,最高漲至12.58元/股。隨后不斷下跌,8月23日最低跌至8.08元/股。之后股價緩慢上升波動。11月12日,在宣布收購預案后,道恩股份開盤漲停,收盤報14.63元/股,成交額1863萬元,換手率0.33%,市值65.55億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楊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