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分,鄒平市青陽鎮鐘家村桐桐農業種植合作社(下稱“合作社”)的生姜種植基地里,百余名社員忙著挖出鮮姜,就地去稈、裝箱,通過運輸車運到不遠處的恒溫庫儲存,以待擇機投放市場。
濱州市委組織部派駐青陽鎮鐘家村第一書記趙坤介紹,“今年雨水、光照條件都非常好,合作社還加強了培土、施肥等田間管理,現在生姜個頭大、片肥,畝產能達1.3萬斤左右。”



這是一個縮影,“產業紅”成為鄒平鄉村振興畫卷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調整種植結構,從虧損到生錢
當天,鐘家村村民劉紅霞在生姜地里幫忙,在這片基地她已經連續忙碌了20多天,“我家有5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我現在為合作社打工每天可以賺80元,到了年底合作社還派送鮮姜,讓我們都能分享到集體的紅利!眲⒓t霞說,自從合作社種植了生姜,家門口的地也能“生”錢了。
趙坤介紹,此前這片土地是苗木種植基地,虧損多年,村黨支部為盤活虧損的基地、因地制宜發展強村產業,成立了合作社,上馬了生姜種植項目。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鮮姜價格是每斤3元,而黃姜的售價在每斤7-9元,在駐村“第一書記”幫扶之下,村集體投資150余萬元建設了2000噸的生姜恒溫庫!鞍氧r姜儲存在恒溫庫實現錯峰上市,姜的價格高,集體收入高!辩娂掖迳N植合作社負責人賈仔剛說。
去年以來,合作社持續整合村內閑置土地360畝建設“共富農場”,生姜特色產業的種植面積從40畝擴大到120余畝,還帶動了周邊村莊。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青陽鎮的生姜種植面積如今突破了200畝,生姜畝產量5000公斤以上,去年鐘家村集體實現增收50萬元,按今年恒溫庫儲存規模來看,預計可實現村集體增收200萬元。
為了提高產品競爭力和話語權,趙坤盤算,除了現在的商品姜種植外還要主攻生姜育種。“育種地產量低,但可提高生姜品質,通過為周邊提供優質的姜種實現有效增收,進一步拉長生姜種植產業鏈條!
今年以來,鐘家村生姜種植的從業人員已達到800余人,生姜種植帶動了農民增收,從業人員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實現連續增速超過10%。
鄒平市以強村富民為導向挖掘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7個,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58個,涌現出了一批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產業發展典型。
“鐘家甄姜”特色農產品也逐漸像“青陽炒雞”一樣家喻戶曉,為青陽鎮鄉村振興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合作社將以第一產業為基,向生姜精油試生產、姜茶、姜粉等二三產業延伸,增加生姜附加值,探索實現產業振興的更多路徑。
三產融合落于富民增收之“實”
重點項目是鄉村振興的引擎。2024山東省重點項目庫中有118個現代高效農業項目,位于鄒平的長壽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功能性食用油脂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長壽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壽花”)車間主任陳國祿介紹,年產20萬噸功能性食用油脂項目是國內首條規模化二酯油生產線,甘油二酯功能性食用油不僅保留了傳統食用油的美味,其獨特的分子結構還有助于減少體內脂肪堆積,促進新陳代謝,為食用油增加了健康元素。
據了解,年產20萬噸甘油二酯食用油項目總投資12億元,目前一期已建成投產,達到年產5萬噸功能性食用油規模,預計實現年產值30億元,利稅3.6億元,將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和增收。該項目新建榨油車間、恒溫庫及其他公輔設施,購置安裝炒籽機、壓榨機、換熱器、干燥器、反應罐等主要設備276臺(套),均為行業領先。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甘油二酯功能性食用油項目于2016年立項,2022年技術攻克、項目開建,2023年實現了甘油二酯含量40%-90%全系列甘油二酯食用油產品的批量生產,完成了“三步式”跨越。6年時間,研發投入達到了該公司全年銷售收入的3%以上。
長壽花將整合優勢資源力量,加快推動產業國際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推進甘油二酯在食用油領域深入應用和推廣,全力打造國內最大的甘油二酯食用油產業化基地。
甘油二酯生產線是鄒平鄉村振興三產融合的一個標桿。鄒平市的鄉村振興已點、線、面全面開花。
例如,在產業融合上,“一產”推動“包衣良種”全覆蓋,年內完成3.5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改造提升總面積達到8.5萬畝)!岸a”重點推動三星甘油二酯生產線達產滿產,引領健康油脂發展變革,依托臨池艾草、青陽炒雞等特色農產品,發展精油、預制菜等深加工產業!叭a”投資4100余萬元升級鶴伴山等景區,力爭全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增長5%以上。
如何讓鄉村進一步吸引人才、資源、產業聚集?鄒平打造了一個“磁場”——鄒平市黨建統領鄉村振興實踐基地,該基地致力于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黨建統領鄉村振興的成果經驗推廣地、高校人才集聚地、產業項目孵化地,位于青陽鎮醴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內,基地充分發揮山東財經大學等高校及人才優勢,將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高校進行黨建統領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成果轉化的集聚地。目前已承接學術交流、培訓觀摩12場次,并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30余位專家簽訂協議共建農科村。

產業興,要落于富民增收的“實”。鄒平的鄉村振興畫卷上,村級產業規劃、組織區劃和發展計劃一一呈現,年內農業農村投入突破6.8億元、年內新落地共富項目447個、集體收入50萬元以上村將達到70%。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