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方案》”)公開征求意見。《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儲能制造業規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億元以上規模的生態主導型企業3至5家。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更好滿足電力、工業、能源、交通、建筑、通信、農業等多領域應用需求。
山東作為能源大省,新型儲能產業也在全國領跑,未來如何跑出頭部領軍企業?如何持續滿足各應用場景下的專業需求?山東堅持科學布局、積極引導、迎風而上。
站上產業“風口”
10月29日,山東海辰一體化零碳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舉行,站上新型儲能產業的“風口”。菏澤市與海辰儲能在攜手打造全球長時儲能產業高地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全球首款千安時長時儲能電池和系統一體化智造基地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海辰儲能在長時儲能領域擁有技術自研能力,掌握長時儲能核心技術,覆蓋了從材料到電芯,再到系統全鏈條。”山東海辰儲能總經理張慶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菏澤基地規劃建設年產能為30GWh儲能電池和20GWh儲能系統的智能制造工廠,通過打造長時儲能大基地,推動更多產業落地,不斷形成產業集聚,推動菏澤打造成為全球長時儲能產業高地。
據介紹,該項目立足山東儲能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全產業鏈投資超130億元,建設內容包含磷酸鐵鋰儲能電池智能制造基地、PACK及儲能系統集成產線、新材料生產基地、上游原材料生產基地,致力于打造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區。該項目的落地,將發揮產業鏈重點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集群式發展。
“我們將立足自身專業優勢,全方位融入地方發展大局,在儲能技術革新與應用探索方面持續深耕,加快構建菏澤儲能生態體系。”張慶云表示,項目建成后,將有助于提高菏澤市儲能產業水平,推動新能源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
“發展新型儲能”在今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儲能產業布局和發展。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5852萬千瓦/1.28億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約86%。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場需求旺盛。張慶云表示,作為專業儲能領域的踐行者,海辰儲能堅持聚焦儲能電池賽道,持續提供滿足各行業應用場景下的專業化儲能產品需求。
高效運轉服務用戶
“19時30分準時并網調峰……”在位于泰安市肥城經濟開發區的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電站集控室內,電站開始進行壓縮空氣管道疏水、暖管、沖轉升速等一系列操作,隨后這些電能通過專用線路進入電網,點亮千家萬戶,這是該示范電站于2024年4月30日首次并網發電的情形。

新型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對推動落實“雙碳”戰略、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山東積極從多元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健全新型儲能創新體系、拓展新型儲能應用場景、壯大新型儲能產業規模等方面,著力構建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打造全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據中儲國能(山東)電力能源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主任殷朋介紹,截至10月,該電站累計實驗運行104次,已按計劃完成了換熱器、蓄熱系統、發電機、膨脹機等核心設備實驗測試工作,部分完成了系統涉網試驗,包括啟動響應、功率調節、電壓調節、甩負荷、一次調頻等,測試結果達到設計要求,運行情況穩定,設備測試結果基本達到設計值要求。

“從接到指令到發電設備100%高效運轉,只需要6至8分鐘,電站完成一次充電需要8個小時左右,可以連續發電6個小時,每小時能發電30萬度,可滿足20至30萬戶居民一天的用電需要。”中儲國能(山東)電力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侯虎燦告訴記者。
拓展新型儲能應用場景,為用戶精準服務,山東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實現儲能與新能源發電的深度融合,共同參與電力現貨市場,解決風光大基地送出問題。全面推廣“火電+儲能”,支持在運火電廠合理配置新型儲能,建設電化學儲能、熔鹽儲熱、飛輪儲能、超容混合儲能等調峰調頻示范項目,提升火電機組電力市場綜合競爭力。同時,統籌保障電網側儲能發展,因地制宜推動用戶側儲能發展,促進“新型儲能+”多元融合發展。
科學布局積極引導
202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公布并公開征求意見稿中提到,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這也是“新型儲能”首次被列入《能源法》審議稿,體現了新型儲能在能源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新型儲能路徑的多元化以及儲能市場的廣闊前景,吸引了眾多資本“跨界”,其中不乏多家新能源企業。寧德時代表示,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盈利水平相近,儲能業務的增長速度較動力業務快。
縱觀目前新型儲能發展,無論是裝機規模還是儲能技術,在山東落地的不少項目都讓行業矚目。6月26日,全球最大新型儲能基地在山東啟動,該基地位于菏澤市單縣黃崗鎮南部的土山行政村,總投資額超200億元,首創“鹽電聯營+采儲一體”集群式開發模式,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體量3060兆瓦新型儲能基地、世界最大規模鹽礦定制造腔儲能基地和世界首臺(套)單機功率6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科學謀劃產業布局,應鼓勵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礦產資源充足、運輸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豐富的區域聚集,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實施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行動方面,建議推進電源和電網側儲能應用,積極鼓勵火電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探索開展新型儲能配合調峰、調頻等多場景應用,此外可拓展風光儲氫等新能源應用場景,拓展用戶側儲能多元應用,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產品在各領域的應用。
總體來看,新型儲能仍然有著可觀的發展空間,多地也在近兩年加快新型儲能產業的布局和發展。2023年3月,廣東出臺《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河南省計劃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600萬千瓦。山東省日前最新印發《關于加快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明確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00億元。

“面對新型儲能風口,應該引導各地區科學有序布局新型儲能制造項目,依托研究機構開展行業運行監測預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此外,還需鼓勵地方出臺支持新型儲能制造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的專項政策。”周勇建議,山東應加強組織領導、要素保障、財政金融支持和科研支持力度,完善新型儲能參與市場機制。
據了解,目前山東對于符合條件的新型儲能領域重大技術創新項目,預計納入省科技計劃支持范疇。對新升級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國家沒有配套資金要求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按規定給予每個平臺1000萬元經費支持。對新型儲能領域的新技術、新裝備,優先納入全省能源領域“三新”推廣目錄,支持新型儲能領域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享受國家和省級首臺(套)綜合政策。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