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業銀行迎來新一輪存款掛牌利率“降息潮”,作為“攬儲利器”的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也下行至“1”字頭,僅有部分商業銀行的2年期以上大額存單利率還在2%以上。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降息潮的來臨,銀行下調大額存單利率也是無奈之舉,對投資者來說,大額存單已失去了吸引力。“投資者應調整投資策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調整資產配置結構。”濟南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孫佳怡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五年期大額存單“斷貨”
“去年還嫌2年期的大額存單2.4%利率不夠高,沒想到現在已經降到了1.7%。”最近關注大額存單的投資者韓濤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和前幾年相比,大額存單不香了。”
韓濤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手頭一張兩年前的大額存單到期了,本想買入長年限的大額存單,結果查詢多家銀行后發現,根本沒有五年期的大額存單。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確實如韓濤所說,大多數銀行都停售了長期大額存單。
“現在大額存單只有兩年期以下的,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大額存單都沒有。”一家招商銀行的大堂經理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也不是說以后都沒有了,但是按目前情況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有。”

同樣,經濟導報記者在另外一家商業銀行咨詢大額存單業務時,也被告知暫時沒有。“目前三年期、五年期大額存單已經沒有額度,后續大額存單何時有額度需要等通知。”該網點大堂經理表示。
在銀行業分析師張鵬博看來,現在銀行之所以停售長期大額存單,主要是利率優勢不再。“一方面是因為存款利率經歷了多輪下調,大額存單利率也一降再降。另一方面,在貸款利率持續下行的過程中,銀行只能通過停售長期大額存單來壓降存款成本。”
在得知沒有長期的大額存單后,韓濤準備選擇兩年期的大額存單,但是在咨詢多家銀行后他發現兩年期的大額存單利率卻都降到了2%以下,沒有能夠達到2%的大額存單。
據了解,四大國有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紛紛跌破2%,步入“1字頭”。經濟導報記者查詢工商銀行手機銀行后發現,該行目前已無在售“2”字頭大額存單,在售的大額存單最高年化利率為1.9%。

而中國銀行在10月份最新發售的2024年第二期個人大額存單產品中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共計六個期限,年化利率分別為1.15%、1.15%、1.35%、1.45%、1.45%、1.90%(面向特定客戶)。
同樣,建設銀行手機銀行的大額存單頁面顯示,20萬元起存、期限1個月至3年,最高年利率1.90%。農業銀行電話客服人員表示,該行最新發售的大額存單產品為金穗2024年第73期,產品期限為3年期,年利率1.90%,20萬元起存。
除了四大行外,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也降到了“1”字頭。
“近來大額存款利率都下調了,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分別為1.35%、1.35%、1.55%、1.65%、1.7%,起存金額為20萬元。”一家商業銀行的大堂經理表示。
不過,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的大額存單年利率仍在2%以上。如某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到期年化利率達到了2%。該行大堂經理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如果購買額度比較高,利率還可以適當上浮。
調整投資計劃
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大額存單是由銀行向個人或機構發行的一種大額存款憑證,通常情況下個人20萬元起投,期限從一個月至五年不等。“一直以來,由于銀行大額存單安全穩定且收益較優,廣受客戶追捧。”
“但隨著商業銀行迎來新一輪存款掛牌利率‘降息潮’,作為‘攬儲利器’的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也下行至‘1’字頭,這也是銀行的無奈之舉。只有通過合理壓降大額存單等定期存款產品,優化存款負債結構,才能降低綜合負債成本。只要目前銀行負債成本及凈息差壓力不減,銀行仍有動力主動優化負債結構,部分高息存款產品發行將控制在較低水平。”張鵬博解釋。
當前,在“降息潮”的背景下,大額存單的收益下降,那么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
對此,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可以考慮其特色存款產品。“我們行的3個月、6個月、1年、2年期‘享定存’產品年利率分別為1.3%、1.5%、1.6%、1.7%,起存金額為1000元。相比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特色產品可轉讓,能滿足客戶臨時性資金周轉需求,以減少提前支取利息損失。”
孫佳怡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對投資者來說,在大額存單之外仍然有多種可以替代的選擇。“可以關注銀行的定期存款產品,風險相對較低,且可提前支取。此外,銀行推出的儲蓄類保險產品也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這種產品類似于傳統的保險產品,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也有相對較高的利率。這種產品的風險相對較低,但收益可能略高于大額存單。”
孫佳怡建議投資者調整投資策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的關系,調整資產配置結構。“對于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可以在存款之外適當配置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國債等產品。對于具有較強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適當增配股票、偏股型基金和黃金等產品。”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