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短信通知,我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被調低了。”10月29日,濟南投資者侯婷說道,“業績比較基準由2.1%至3.3%調降為1.8%至3%。”
實際上,并非僅僅侯婷購買的理財產品調低業績比較基準,近段時間,多家銀行都調低了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一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降幅達到了300個基點。
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業績比較基準下調,與底層資產收益率走低密切相關。“年內可能還會有理財產品下調業績比較基準,中長期看,或許可以轉降為升。”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劃師楊一楠分析道。
密集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10月24日,興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其“天天萬利寶穩利1號凈值型理財產品H款”在10月30日變更業績比較基準,變更前為年化2.55%-3.95%,變更后為年化1.90%-3.80%。

10月25日,民生理財發布公告稱,根據理財合同約定及當前市場情況,決定自下一投資周期,即2024年10月30日開放日后起,調整民生理財榮竹平衡FOF混合兩年定開2號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為4.0%-7.0%,調整后為3.0%-4.0%。這也意味著該款產品的下調幅度達到了300個基點。
與此同時,上銀理財決定于2024年10月30日起對上銀理財部分“鑫享利”“易享利”系列開放式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調整產品涉及20只,其中有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上限下調幅度達86個基點。
此外,11月6日起,杭銀理財幸福99添益90天周期型理財計劃將調整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幅度為10個基點。
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范金蘭告訴經濟導報記者,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是指根據產品的往期表現,對理財產品以后可能獲得的收益進行預估。“雖然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理財產品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不構成對產品收益的承諾,但不少投資者都會認為該產品會達到甚至超過這個收益。”
范金蘭表示,近段時間,多家理財公司的產品都下調了業績比較基準,主要是因穩健理財產品及定期存款利率整體處于下降趨勢。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按照周度數據,9月30日至10月27日四周的期間內,全市場共計新發1688款理財產品,整體業績比較基準呈現下降趨勢,第四周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74%,較期間第一周統計數據下降10個基點。其中,294款為開放式產品,其第四周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60%,較第一周統計數據下降17個基點;1394款產品為封閉式產品,其第四周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78%,較第一周下降7個基點。
“如果理財產品到期后未能達到業績比較基準,可能會引發投資者的不滿,因此理財公司會提前下調所售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范金蘭表示,“近期我們在推介理財產品時,都會提示該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可能會下調的情況,并解釋原因,提前給投資者打‘預防針’,部分投資者也會認可的。”
未來或能調升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表示,業績比較基準下調,與底層資產收益率走低密切相關。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持續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下降,這使得以債券資產為主要資產配置的理財產品難以再實現高回報收益。因此,理財公司不得不調整業績比較基準,以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
有理財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自去年以來,央行下調部分政策利率,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出現了明顯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降低。基于當前市場環境變化,調整了業績比較基準。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分析,2023年初至今,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除個別月份以外持續下降,達到歷史性新低,帶動各類別各期限債券收益率持續下降。在當下做出較高收益的難度不斷增大,因此理財公司下調了部分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
楊一楠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截至10月28日,3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為1.62%,較去年年底下降了68個基點;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為2.17%,較2023年12月29日下降了40個基點。此外,同業存單、信用債、非標債權、基金等各類資產的收益率均普遍下行,優質高息資產嚴重不足,資產荒持續。
在楊一楠看來,銀行理財的業績比較基準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受到存款降息及市場利率走勢影響。市場利率的普遍下調也會帶動理財產品底層貨幣市場類和固收類資產收益下降。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1年期LPR累計調降35個基點至3.10%,5年期及以上LPR累計調降60個基點至3.60%。與此同時,銀行的存款利率持續下調,1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普遍進入“1%”時代。
“我預計年內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還會出現下調,但中長期來看,隨著國內資產價格回升,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轉降為升。”楊一楠預測道。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