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股市債市的波動對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造成了較大影響,因此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與此同時,為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銀行理財掀起了新一輪“降費潮”。多家理財公司下調了部分產品銷售費率、管理費率。調整后,多款理財產品管理費率降至0。
超30款理財產品下架
10月24日,信銀理財發布公告稱,旗下一款穩健短債周開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將于10月29日提前終止運行。公告表示,因觸發產品說明書中相關約定,為保護投資者利益,理財產品管理人有權按照產品資金運作的實際情況主動終止。除了上述產品外,僅今年10月,信銀理財還有另外十幾款產品提前終止。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了信銀理財外,招銀理財、華夏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超30款理財產品夜提前終止。
對于提前終止的原因,除了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外,還有觸發產品說明書中“提前終止權”相關約定。
如不久前,招銀理財發布的公告稱,招銀理財招睿目標盈(穩健)豐潤封閉12號增強型固收類理財計劃原預計到期日為2025年09月24日,根據該產品的產品說明書的相關約定,該產品現已達到止盈條件,將按產品說明書約定于10月16日提前終止。根據說明書,該產品風險等級為R2中低風險,主投高等級債券類資產。
同樣,徽銀理財也發布公告稱,徽銀理財“智盈”固收增強目標盈15號理財產品原產品到期日為2025年7月24日,根據產品說明書的相關約定,該產品已觸發止盈條件,將按產品說明書約定于10月17日提前終止。
銀行業分析師張鵬博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凈值化時代背景下,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屬于常見現象。此次發布公告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中有一部分為結構性理財產品,內嵌自動觸發策略的期權,此外還有部分主打穩健的固收理財產品,這可能與當前的利率環境有關,當前利率下行,可能會影響接下來的產品表現。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隨著理財市場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為規范理財產品經營管理、更好滿足制度要求,少數理財產品可能提前終止運作;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理財產品投資難度增加,凈值有所回撤,也可能觸發提前終止條款。
在張鵬博看來,銀行理財公司決定提前終止產品的原因很多。“終止并不是說產品業績表現不佳或運作出現重大問題。實際上,提前終止的背后是一個基于市場環境和趨勢、投資策略等多方面的復雜決策過程。”
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與今年6月份的提前終止潮相比,此次退場的理財產品整體業績表現相對好一些。“在當前優勝劣汰的市場格局下,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已逐漸常態化。投資者也不要過度緊張,相對于龐大的理財市場規模,提前終止的產品占比仍處于合理區間。”
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于投資者影響也不小。“一方面可能意味著投資者無法獲得預期收益,也可能會減少因理財產品業績不佳導致的資金損失程度;另一方面,若投資者沒有提前安排其他的理財計劃,被返還的資金或將閑置在賬戶中,無法產生收益。”
對此,她建議,投資者應當關注市場動態,適時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組合,在購買理財產品前,充分了解產品特性及相關規定,尤其應特別注意提前終止條款,以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應保持長期投資視角,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做出沖動的投資決策。”
費率打折力度不小
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對于牛市到來的期盼每日劇增,牛市的吸引力帶來了整體風險偏好的提升,股市崛起的虹吸效應降低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為了搶留客戶,銀行理財公司還擎起了費率“打折”的大旗。
10月24日,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對多款產品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固定投資管理費從0.15%(年化)下調至0.05%(年化);此外,還將“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41號現金管理類理財計劃”的固定投資管理費從年化0.2%下調至0.01%。
浦銀理財也發布了關于旗下理財產品費率階段性優惠公告。對“浦銀理財周周鑫最短持有期57號理財產品”的銷售服務費、固定管理費和托管費進行調整。其中,A、B份額的銷售服務費從0.50%/年下降至0.10%/年、0.15%/年,固定管理費均從0.50%/年下降至0.15%/年,托管費降至0.03%/年。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0.01%并不是最低的費率,有的理財產品的費率甚至下調至0。
匯華理財宣布,從2024年10月22日至2025年8月6日,將“匯華理財—財富燈塔穩享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2419期”的固定管理費率由0.1%下調至0。華夏理財也對“華夏理財悅頤兩年期理財產品20號”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將固定管理費率下調至0,優惠期從2024年10月25日(含)起至2024年12月31日(含)。
在張鵬博看來,在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持續縮水的壓力下,降費成為不少理財公司的攬客之舉。根據華西證券測算,截至9月30日,理財產品規模為29.27萬億元,較8月末下降7826億元。
“費率下調是理財公司應對挑戰的措施之一。”在董希淼看來,“一方面,理財公司通過費率下降傳遞出對自身投資能力和市場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將理財公司與投資者利益捆綁得更為緊密,有助于增強雙方粘性。”
降費對投資者來說,能有多大感受?
對此,濟南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周超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感觸并不大。”
他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投資管理費為例,若管理費率由0.5%降至0.05%,以10萬元資金投資該產品為例,降費前每月管理費用在41元;降費后每月管理費用為4.1元,相當于每個月省了37元左右。“每月省出的37元和投入的資金10萬元相比,并沒有明顯感受。因此大多數投資者對降費并不特別關注,關注點還是在收益率上。”
同樣,張鵬博表示,降費只是一時之計,不能長久實施。“投研能力才是理財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理財子公司需要不斷提升其投資研究和管理能力,以提供高質量的投資產品和服務。”他認為,“與其靠費率‘打折’留下投資者,不如提高收益,讓投資者獲取較高的收益來‘留客’。”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