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牛市論”爭議之聲,A股市場仍在震蕩中前行。
10月23日開盤,滬深京三市均小幅低開后,迅速企穩回升。其中,北證50從1%的跌幅一路躍升至近4%的漲幅,該指數在上個交易日剛剛創出歷史新高,北交所更是出現了“9·24”行情以來的第一只10倍股。
但與此同時,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目前的水平,較10月8日開盤的高位仍像“山腰”與“山頂”的距離。“十一”長假后沖進去的第一波人,不少仍在高位站崗。
“‘9·24’行情走到現在,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已經歷了兩個階段。”在股海沉浮二十余年的投資者崔榮哲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此輪行情發力猛、震蕩大,如果趕不上9月24日—30日的“躺贏”,那么10月8日以來的大幅波動會讓不少人感覺“牛市虧錢比熊市多”。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情的震蕩、板塊的輪動,對投資者的專業能力和心態投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建議普通投資者多看少動,或者堅定持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市場。
“任何糾結政策細節、節奏和效果的投資者,應該看清大趨勢和大方向。”東興證券有色行業首席分析師林陽表示,市場已經進入了‘牛市’的初始階段,市場投資思維應從‘熊市’思維向‘牛市’思維積極轉變。“越早轉變意識,越能夠更好地抓住市場機會。”
投資者率先涌入 機構后程發力
“從9月24日第一根放量陽線開始,我就感覺不一般。”崔榮哲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他有一個公眾號,是平常與股友交流的平臺,9月24日當天,上證指數放量大漲超百點后,他就迫不及待地發了一篇文章,表示出了對后市的樂觀判斷。
“從技術面講,之前的行情走的是一個下降楔形,每一次新低都很不情愿,但是也新低了,所以下軌平緩而上軌由于受下降趨勢的影響斜率稍大。”崔榮哲在文章中表示,下降楔形是一種相對跌不動的圖,體現出的是多頭不堅決、空頭更沒啥勁,是孕育做多動能的圖形。“像今天這樣一根大陽線撈回來,更具備見底含義。”
同時,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重磅發聲,給出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提振了市場信心。
“政策有很多,前幾條是關于降準、降低存量房貸、降低首付比例以及研究設立平準基金的,這些其實大家都有預期。但是后面央行提出的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這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新工具確實是遠超預期。”崔榮哲稱,互換便利是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通過資產質押從央行獲取流動性買股票,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也是向A股市場輸入流動性,兩項工具的初始規模就達到8000億元,且不設上限,“這是決心,是傳遞信號,給市場吃了顆大大的定心丸。”
Wind資訊統計顯示,自9月24日至9月30日,A股市場一直在消化上述利好消息,其間上證指數上漲21%,深證成指上漲30%,創業板指上漲42%。
個股方面,A股5352家可交易的公司中,有5331家公司的股價實現上漲,占比達到99.6%。其中,銀之杰(300085.SZ)、華信永道(837592.BJ)等6家公司的股價漲幅在100%以上,137家公司股價漲幅在50%以上,4119家公司股價漲幅在20%以上。
在市場大漲的帶動下,投資者紛紛涌入,兩市交易額持續攀升,從9月24日的9744億元一路突破,到9月30日就已創出2.61萬億元的歷史新高。
“9月底開始打電話咨詢業務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到10月1日當天,雖然是節假日,但我們營業部快被開戶的人擠爆了。”某上市券商濟南濼源大街營業部的客戶經理李飛對經濟導報記者說,許久未見這種辦理業務的盛況,有些客戶是新進投資者,還有一大部分是老客戶來找回密碼或開通兩融業務、科創板交易等。
券商的線上渠道也明顯活躍起來。易觀千帆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9月證券服務應用活躍人數15922.58萬人,相較8月環比增長16.83%,同比上升12.7%。證券服務應用TOP20累計活躍人數10264.24萬人。活躍人數全網滲透率首次超過15%,而歷史往年基本在10%—13%。
不過,與投資者踴躍進場相比,機構資金的表現有些后知后覺。比如,行情初始之時,兩融余額一度還有所減少。
Wind資訊統計顯示,“9·24行情”啟動當日,兩融余額僅增長了不到15億元,9月25日兩融余額甚至還減少了約5億元。直到9月27日開始,兩融余額才出現明顯增長,單日增加近200億元,9月30日當天則增加了450余億元。不過這些與10月8日當天超1000億元的增長額相比,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對于行情的驟然發力,機構還是更加謹慎。”崔榮哲分析,機構操作資金的規模較大,對于超預期的事件往往應對不足,甚至會導致其陷入窘境。比如,華南某公募旗下一只“次新基金”在9月末的連續數日大漲中建倉策略依舊謹慎,凈值未出現明顯上漲。但10月9日、10日兩天,該產品凈值卻隨市場回調出現了約6%和5%的回撤,或存在沖高進場、“牛市虧錢”情況。

節后指數驟降 牛市真的來了么?
其實,如果沒有把握住9月24日—9月30日這波“躺贏”行情,那么“十一”長假后進場的投資者,無論是普通投資者還是專業投資者,掙錢的難度都在大大增加。
Wind資訊統計顯示,10月8日—22日期間上證指數下跌約1%,深證成指保持平盤,創業板指漲約1%,但是三大指數的振幅分別高達15.63%、18.98%和25.27%。
“10月8日開盤后,市場表現得太強勢,各大指數差不多是漲停開盤,兩市交易放出天量后,開始連續數日回落。”崔榮哲坦言,由于對行情的樂觀預判,他在10月8日當天追板(以幾乎漲停板的價格)買入了幾只證券股,雖然部分個股最后收盤的時候勉強再度封至漲停,但10月9日開盤后就震蕩走低,他不得不及時止損離場。
到了10月16日,上證指數以低開高走、震蕩企穩的表現收盤時,其距離10月8日開盤創出的高點已下跌了近13%。創業板表現更甚,10月16日當天該指數以“十字星”收盤,距離10月8日開盤的高點已下跌了約21%。
“低吸和追漲都難做,低吸你不知道這個股票什么時候漲,追高但凡是非核心的概念,當天就被套,第二天開盤低開得懷疑人生。”崔榮哲在公眾號的文章中稱,目前大盤在臨界點,應該提高警惕,至少要對倉位管理和交易管理提升警戒級別。
其實,10月8日之后,對“牛市”信心產生松動的投資者不在少數,市場的爭論也在加劇,就連專業人士觀點也出現明顯分歧,比如私募行業的但斌和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的“隔空互懟”。
不過,在更多機構看來,A股此輪“牛市”的底層邏輯一直沒有發生變化,只是現在進入了“第二階段”,市場波動顯著放大,更考驗投資者把握機會的能力。
如中信建投表示,當前仍處于“牛市”第二段“拉鋸戰”,要用“牛市”中的震蕩期來看待。原因是短期經濟與政策預期修復,市場快速回調之后也逐步穩住陣腳,情緒有所改善,同時當前“重估牛”中期邏輯仍在,政策線索持續驗證中。
中信證券表示,當前市場正處于預期大逆轉向行情大拐點的過渡階段,市場在前期脈沖式上漲后多空博弈加劇,場外增量資金的入場節奏放緩,但潛在入市資金規模依然較大,預計行情將逐步從資金面情緒驅動轉換至基本面驗證驅動,行情特征將從脈沖式漲跌換擋至企穩慢漲。
科技股率先回暖 市場機會仍在
進一步加大“牛市”砝碼的,還是近幾個交易日科技板塊的發力。
10月21日,創業板指、科創50、北證50突然發力,創業板指數盤中一度漲超3%,科創50指數盤中漲超8%,北證50更是大漲超16%。北交所個股表現尤為突出,近40家公司封至“30CM”漲停,艾融軟件(830799.BJ)從9月23日的9.31元/股上漲至95元/股,成為此輪行情中的首個10倍股。
經濟導報記者通過Wind資訊統計發現,自9月24日以來,已經有114只個股的股價漲幅超過100%,多數集中在北交所、科創板、創業板中。

“科技板塊會是這輪行情的主力。”10月22日,經濟導報記者走訪濟南各家券商營業部時,某券商在市中區營業部的一位客戶經理在與投資者的交流中表示,科技股的業績彈性更強,也是國家政策著力推動的板塊,行情更具爆發力。一位剛剛找回密碼的投資者對此頗感興趣,她的賬戶里更多的是銀行股,目前已經盈利,正想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有分析認為,在行情爆發以及短期資金熱炒之下,北交所30%漲幅的賺錢效應明顯比滬深交易所高。另外,北交所個股規模體量小,機構持倉較少,更容易助推賺錢效應,短期的“暴漲”又容易吸引市場關注,由此吸引可觀的入場資金,形成較好的正反饋。
更有分析人士指出,北交所科技屬性較強,電子、通信、半導體、高端裝備板塊與科創板、創業板為代表的科技板塊遙相呼應,且隨著北交所各項工作的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高,越來越多新投資者關注并進入這個市場。
“‘9·24’行情至今,科技成長板塊表現占優。”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表示,預計中期科技成長風格仍有望占優,因為9月底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積極的政策信號,國慶節后財政部表態未來財政力度加碼,前期市場底部已基本探明。資本市場資金面明顯好轉,但政策預期傳導至經濟基本面的過程需要時間,企業盈利仍處低位,受需求不足、產能充裕、物價偏低等因素影響,高景氣行業依然稀缺。“從產業趨勢上看,2025年有望迎來AI消費終端逐步普適,將推動需求上行。未來關注不同子行業景氣度和格局變化,如在本輪半導體上行周期中廠商擴產意愿增強,明年部分子行業供需格局或可能發生轉變。”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表示,目前行情波動較大,普通投資者還是要以基本面為主進行標的選擇,對于振幅明顯的科技板塊還需謹慎對待。
星石投資副總經理、首席策略投資官方磊建議,現階段投資者可能需要站在長期的視角,更加仔細地甄別投資機會,挑選那些中長期具有較大發展空間、自身基本面較為扎實的投資標的。目前這些資產估值處于相對合理的位置,且后續更有望隨著經濟企穩迎來戴維斯雙擊的機會。
林陽表示,目前市場進入政策落地階段,如上周末23家滬深上市公司披露稱,已獲得貸款資金用于回購或增持,涉及資金總額超百億元;首批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于10月18日正式落地,申請額度已超2000億元等。隨著政策不斷落地,市場的信心將會進一步增強。“看清大的方向,尤其是樹立“牛市”思維將會非常重要。”
林陽表示,短期來看,成長公司的高彈性將會成為市場核心板塊,券商及金融IT、科技股仍舊是主戰場。“對低位的大消費、賽道股、周期股可以逢低布局,未來熱點輪動的機會仍舊較大。”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