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三板創新層魯企——山東亞微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亞微軟件,835203.NQ)披露,公司日前收到了北交所出具的《關于終止對亞微軟件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審核的決定》,公司已向全國股轉系統申請股票自10月22日起復牌。這意味著,亞微軟件的北交所上市夢想宣告破滅。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2023年12月29日,北交所正式受理了亞微軟件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請。如今,公司沖刺上市不足一年時間,便吞下了失利的苦果。
原擬募資1.29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亞微軟件注冊地址位于青島市市南區,成立于2004年6月,控股股東為杜凱寧。公司是一家數字政府領域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及服務商,主要產品與服務涵蓋了軟件開發、系統集成與銷售及技術服務,主要為黨政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提供數字政府領域的解決方案、應用。

去年底,擬登陸更高層次資本市場的亞微軟件,把目光瞄向了北交所。2023年12月29日,公司在東北證券的輔導下,通過了中國證監會青島監管局的輔導驗收。同日,公司向北交所報送了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的申報材料。據披露,亞微軟件擬發行不超過760萬股新股(未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擬募集資金12933.03萬元,其中4524.86萬元用于政務軟件升級建設項目,5248.37萬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3159.80萬元用于營銷服務網絡建設項目。
2024年1月26日,亞微軟件收到了北交所出具的審核問詢函;2024年6月28日,亞微軟件及中介機構提交了針對審核問詢函的回復文件。
2024年8月9日,公司收到了北交所出具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但公司一直未進行回復。2024年9月20日,公司向北交所提交了《亞微軟件關于撤回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申請文件的申請》,主動按下了上市終止鍵。2024年10月18日,公司收到了北交所出具的《關于終止對亞微軟件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審核的決定》。
“基于資本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公司業務發展情況的綜合考慮,經與相關各方充分溝通及審慎分析后,公司擬終止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及撤回申請文件。”亞微軟件方面表示。
公司在對接資本市場方面,是否已有新的戰略考量?10月22日下午,經濟導報記者致電公司董秘辦,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5日,亞微軟件披露了公司董事長、高級管理人員等換屆公告,公司選舉杜凱寧為公司董事長,任命王津為公司總經理,任命孫榮飛為公司副總經理,任命趙云林為公司副總經理,任命李鋒為公司副總經理,任命張春營為公司副總經理,任命王芳為公司董事會秘書、財務負責人。
上半年業績大降
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亞微軟件營業收入分別為8852.24萬元、14741.63萬元、17976.2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0.85%、65.67%、21.55%;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73.12萬元、2220.68萬元、3245.0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34.73%、33.03%、43.82%。2023年,亞微軟件營業收入為16683.81萬元,同比下滑7.19%;歸母凈利潤為3440.88萬元,同比增長6.04%。
2024年上半年,亞微軟件經營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公司當期實現營收2529.80萬元,同比下降51.32%;實現歸母凈利潤-1209.09萬元,同比下降794.80%。
“2024年上半年,公司各地域軟件開發及系統集成與銷售項目驗收均有所減少,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1.32%,其中,軟件開發業務同比下降 68.32%,系統集成與銷售業務同比下降50.98%。”亞微軟件稱,公司本期技術服務業務收入同比上漲33.90%,主要原因為公司技術服務業務多數為公司為客戶提供軟件開發業務后續的運維服務,相應項目技術服務業務收入確認較軟件開發業務有一定的滯后性,本期技術服務收入增長主要系以前年度軟件開發業務較多所致。
經濟導報記者查閱亞微軟件2024年半年報獲悉,公司業務主要客戶為黨政機關及大型企事業單位,營業收入目前主要來自政府采購。報告期內,公司的銷售收入主要來源于山東省內。對此,亞微軟件表示,除維系現有客戶、鞏固既有領域成果、深挖現有地域的市場潛力以外,公司還將有選擇性地開發全國市場,逐步加強對山東省外市場的拓展力度。
“該公司業務主要客戶為黨政機關及大型企事業單位,而黨政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客戶受政府預算管理及執行政府采購流程的影響,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項目驗收和付款比例較高。公司收入呈現季節性波動,一般為上半年確認收入較少,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確認收入較多,公司經營業績存在較強的季節性波動風險。這種情況其實比較正常,受季節性波動影響,公司可能出現上半年利潤水平較低甚至虧損的情形。”山東一家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姜世濤對經濟導報記者分析。
不過,亞微軟件仍有相關風險值得警惕——報告期末,公司應收賬款賬面余額為5939.40萬元,若逾期的應收賬款無法回收,將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