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促進農產品出口的十項措施》(下稱《十項措施》)。10月22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邀請相關負責人解讀《十項措施》。據介紹,山東將在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重點打造生姜、大蒜、蘋果、水產品、預制菜等5個省級農產品出口產業集群,通過產業升級夯實出口基礎。

農產品出口對增加農民收入、拉動農業產業升級、擴大對外交流合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是農產品出口大省,多年來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今年1—9月份,全省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0.3%。山東農產品在出口勢頭整體良好的同時,也面臨出口市場和產品結構比較集中、自主品牌出口競爭力相對較弱、生產和物流綜合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為培育壯大山東農產品出口新優勢,《十項措施》應運而生。
《十項措施》在提升農產品自身競爭力、拓展農產品出口市場、完善有關機制等方面,做了相關部署。為了提升農產品自身競爭力,《十項措施》提出重點打造5個省級農產品出口產業集群、培育并遴選農產品“出口標桿縣”和“出口二十強企業”等目標。同時,加強出口農產品品牌建設,實施農產品出口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加快農業品牌標準體系建設,聚焦金鄉大蒜、煙臺蘋果、日照綠茶、滕州馬鈴薯等產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在拓展農產品出口市場方面,《十項措施》提出積極推進市場采購貿易預包裝食品出口試點,助力特色農產品通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同時,通過遠程代參展、“前展后倉”“展倉播一體”等方式進行線下、線上展示展銷,積極培育農產品出口新動能。
此外,《十項措施》還提出建設進出口農食產品示范口岸,支持在濰坊國家農綜區開展農食產品通關便利化試點,促進農產品出口通關便利化。同時,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產品)申請國際標準和認證,提升企業和產品國際競爭力。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門將加強統籌謀劃,把農產品出口作為支撐和拉動全省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服務,探索建立食品農產品檢驗檢測國際互認機制,加大對“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發揮好涉農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加強農業外貿人才培養。通過上述措施,實現對農產品出口服務的持續優化,促進更多優質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