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國內頭部券商中金公司(601995.SH)發布《關于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告知書的公告》。公告稱,中金公司10月11日收到中國證監會《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思爾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保薦業務未勤勉盡責,根據《證券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2024年9月25日,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思爾芯欺詐發行被查始末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8月24日,上交所受理上海國微思爾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爾芯”)科創板IPO申請。本次IPO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保薦人代表為趙善軍、陳立人;審計機構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機構為上海市通力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為銀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2022年3月18日,思爾芯及中金公司回復了上交所的首輪問詢。
2022年7月27日,上交所終止了對思爾芯科創板上市申請審核,原因是公司及保薦機構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文件。
2023年12月18日,證監會對思爾芯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
今年2月9日,作為典型案例,證監會對思爾芯欺詐發行違法行為進行了通報。證監會表示,該案系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后、未獲注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
作為首發信息披露質量抽查企業,證監會于2021年12月對其實施現場檢查,發現公司涉嫌存在虛增收入等違法違規事項。2022年7月,思爾芯撤回發行上市申請。證監會對其涉嫌欺詐發行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和審理。
證監會查實,思爾芯在公告的證券發行文件中編造重大虛假內容,其《招股說明書》第六節“業務與技術”、第八節“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層分析”涉及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2020年虛增營業收入合計1536.72萬元,占當年度營業收入的11.55%,虛增利潤總額合計1246.17萬元,占當年度利潤總額的118.48%。
證監會依法決定:對思爾芯處以40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董事長黃學良,時任思爾芯董事、首席執行官、總經理Toshio Nakama分別處以30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董事、資深副總裁林鎧鵬,時任思爾芯董事、資深副總裁、董事會秘書熊世坤分別處以20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首席財務官黎雄應處以150萬元罰款;對時任思爾芯監事會主席楊錄處以100萬元罰款。
今年6月11日,上交所對思爾芯開出紀律處分罰單,5年內不接受該公司提交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對黃學良、Toshio Nakama、林鎧鵬、熊世坤、黎雄應、楊錄予以公開認定3年內不適合擔任發行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紀律處分;對黃學良予以1年內不接受其控制的其他發行人提交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的紀律處分。
“看門人”職責失守,中金公司或受重罰
證監會曾多次強調壓實發行人信息披露責任和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堅持“申報即擔責”,對于涉嫌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即使撤回發行上市申請,也要一查到底。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行為,證監會將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予以嚴厲打擊,切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新《證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保薦人出具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保薦書,或者不履行其他法定職責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業務收入,并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業務收入或者業務收入不足一百萬元的,處以一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處暫停或者撤銷保薦業務許可。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中金公司因本案可能受到的處罰包括經濟處罰及保薦業務處罰,另外,公司的相關個人、部分也會受到處罰。
該人士分析,中金公司在保薦思爾芯過程中已經產生了業務收入,因此可能被頂格給予10倍業務收入處罰。但由于公司沒有上市,股民沒有損失,中金公司不用承擔投資者的賠償損失。而作為頭部券商,中金公司被撤銷保薦業務許可的可能性不大,但被暫停保薦業務的可能性較大,估計會有3至6個月。此外,該項目的保薦人代表可能會被拉入黑名單,較長時間內失去保代資格。
公開資料顯示,思爾芯項目中金公司保代趙善軍,在保薦時擔任中金公司投行部副總經理,其作為核心成員負責的IPO項目包括新潔能、振江股份、華脈科技、蘇利股份、新美星、四方科技等。
作為中金公司投行高管,趙善軍未能履行好“看門人”職責,也從側面說明中金公司投行內控存在明顯的問題,公司內部整改在所難免。
這位投行人士表示,至于中金公司目前保薦的IPO公司能受到多大影響,目前還不好判斷,但交易所和證監會很可能要求中金公司重新核查這些公司的保薦流程,以防再次出現類似事件。這些公司的上市進程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影響。
據Wind統計,在A股市場,目前中金公司保薦的被受理未上市企業共計16家,其中包括南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能燃氣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漢桑(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憲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