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負責人謝小兵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前期,已經推動央企把上市公司的價值實現相關指標納入到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在此基礎上,將把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引導中央企業負責人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及時通過應用市場化增持、回購等手段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他表示,近年來,國資委一直跟證監會等相關部門一起推動央企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更多地給資本市場輸送很好的標的,強化資本市場布局優化和功能發揮。“近幾年,在A股上市了21家公司,其中14家是科創板的。同時,積極利用上市公司平臺進行專業化重組,把一些優質資產持續注入到上市公司里去。初步統計,這兩年注入資產超過3000億元規模。” 謝小兵說。
二是著力打通科技、產業和金融循環。初步統計,2023年前三個季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入科研資金達到2885億元,戶均7.8億元。
三是高標準做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央企上市公司牢牢把握“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要求,在滬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質量評估中,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評為A級,同時,積極擴大ESG報告覆蓋范圍,去年已經實現了80%的覆蓋率。按照工作安排,下一步2023年度報告披露要做到全覆蓋。”謝小兵表示。
四是不斷增強價值實現和市場認同。據介紹,2023年,有12戶央企上市公司進行了回購,32戶得到了大股東的增持。2022年度,現金分紅比例達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戶中央企業推出了中期業績分紅近800億元。
2023年三季度報告顯示,383家央企控股的境內上市公司總資產、凈資產規模分別達到53萬億元、17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達到18.63萬億元和1.06萬億元,整體凈資產收益率達7.53%。目前383家上市公司中已經有154家處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超過了四成。2023年末,央企境內控股上市公司市值達到13.5萬億元。
謝小兵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持續發力。下一步,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一是繼續構建定位清晰、梯次發展的上市格局。推動企業按照“做強做優一批、調整盤活一批、培育儲備一批”總體思路,穩步做精增量,把優質的不斷向資本市場輸送,同時積極做優存量,讓上市公司在所處行業深耕細作,成為優強的上市公司,成為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對一些企業非主業、非優勢的上市平臺,下定決心、主動施策,堅決調整盤活。
二是持續發力提高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水平。將跟證券監管部門加強合作、加強溝通,合力推動央企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水平,進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同時,妥善化解上市公司風險,推動上市公司做資本市場誠信經營、規范運作的表率。
三是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前期,已經推動央企把上市公司的價值實現相關指標納入到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在此基礎上,將把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引導中央企業負責人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及時通過應用市場化增持、回購等手段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更好地回報投資者。(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