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山東在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發展方向上突出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
從山東企業的成長軌跡中,也能一窺山東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路徑。
在今年的山東省兩會期間,經濟導報記者對山東曙岳車輛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增才委員進行了專訪。
自稱一員“老兵”的岳增才從1987年開始做企業,對于企業的發展,他有哪些經驗?推進混改、智能工廠、產業集群、專注于主業等,是他帶領企業發展的關鍵詞。
“參股合作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我在22歲的時候開了個修理鋪,從一把焊槍開始,一步一步做起來。”岳增才對經濟導報記者回憶道,“從1987年到現在將近40年的時間,我做了五六個企業,大部分都是跟國企合作。”
回望企業一路的發展,岳增才特別提到了民企與國企的“聯姻”。
“從2000年起,我就與地方國有企業合作,我建一個工廠,就跟他們合作,但實際上我還是總經理,人、財、物,我還是說了算。”岳增才說,“我們與中集集團、江鈴集團、河北物流集團、濟寧能源集團等國企都進行過合作,他們控股,我們參股。”
與民企合作,國企看中了什么?“他們主要是看中我們民營企業體制靈活,創新能力比較強,有激情,有敢干的精神。”岳增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岳增才的很多同行都問過他一個問題,“跟國企合作有什么經驗?”他坦承:“我的經驗就是坦誠。我有什么東西,他有什么東西。”
“中集集團的總部在深圳,它為什么在梁山和我們合作?因為我也有我的優勢。”岳增才對經濟導報記者談起了自己的經驗,“真正的合作就是,你的資源我能用,我的資源你能用。不是買賣關系,不是做生意。做生意的話,我可以跟你做生意,也可以跟他做生意;合作的話,你跟別人合作,他們沒有這個資源,我就有這個資源。”
在他看來,山東大的國有企業比較多,中小企業也不少,如果能結合到一起,對山東的經濟發展是比較好的。當前許多中小企業面臨人才、資金等方面的難題,尤其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還有欠缺,“參股合作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我們也有很多經驗。”
岳增才同時坦言,“現在很多國有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行合作,同樣的,民營企業也找不到央企、國企合作。在這中間,政府的搭橋牽線很關鍵。”
智能化工廠,只用不到三分之一的人
混改為民企帶來了發展機遇,這也體現在智能化的發展上。
“我做中小企業做的時間比較長,整個產業在轉型,行業也在轉型,尤其是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在岳增才看來,現在也是整個產業合作、資源整合的好機會。
“去年我們跟濟寧港航合作后,開始做智能化工廠,做集裝箱,全是自動化生產。”岳增才說。
岳增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現在在智能化工廠方面我們做得還不錯,我們集裝箱的那條生產線,原先得用300多人,現在只用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也就是七八十人,效率提升了,整個產能也上去了。”
岳增才見證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與轉型。他同時也坦言,在智能化工廠的建設中,仍然面臨著政策方面的問題,“雖然有很多政策,這些政策還需要落地,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營商環境也很重要,要真正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從而制定適合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
堅守自己的行業
在這30多年里,岳增才始終堅持專注于他的行業,沒有涉足其他領域。
梁山以掛車制造而聞名。“可以說,在馬路上,每10輛掛車就有7輛是梁山的掛車。”岳增才說,像梁山這樣完善的專用車產業,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第二個,無論是隨州還是十堰,都沒有梁山的規模大。
“我們以生產運輸類的掛車為主。”岳增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我是個‘老兵’了,是企業創始人,一直專注于這個行業。”
岳增才說,“這30多年,我感覺專注做一件事的人很少,因為誘惑太大了,你根本沒有辦法去專注。我也想過做其他的,但最后還是覺得,不做房地產,不做股票基金,就做我的行業。”
做產業園區,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產業集群化也是山東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著力點之一。
岳增才說,在山東的鄉鎮、縣城,“原先的一些工業園就是蓋廠房,圍繞一個產業去做。整個產業現在升級了,它和環保、安全、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都相關了。”
岳增才談到了自己的一個成功案例,“在梁山,我們做了一個產業園區,現在7家企業進我的產業園了,都做得很好。我們都是做專用車的,包括涂裝等,都在一起。現在整個園區上涂裝,都是機器人在做。所以這方面,我已經做出成功的經驗了。”
“現在一些地方存在著閑置的廠房和土地,浪費了很多資源。”在他看來,利用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可以做好產業園區,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向新型工業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