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裕龍島煉化一體化一期陸續中交,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一期建設進度過半、乙烯二期裝置全部開工,濰柴(煙臺)新能源動力產業園啟動建設……2023年1至11月,煙臺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91.6億元,居山東省第一。亮眼的數據背后,是煙臺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智造水準,更折射出山東主打“鏈”式發展的扎實成效。
連日來,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東大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培育新質生產力,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通過“固鏈強群”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速新舊動能轉換,帶動山東工業經濟發展乘風破浪。
“鏈”式發展奏強音
新年以來,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比亞迪為核心的產業鏈建設熱火朝天。濟南市以比亞迪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圍繞新能源汽車的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生產已經具備一定規模。
一位從事多年招商引資工作的行業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做大做強,對城市經濟的反哺效應十分明顯。近年來,國內多個城市爭相把引進新能源車企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頭戲。山東實施“強基韌鏈”“裝備趕超”等專項行動,推動集群能級持續提升,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起勢,國內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正崛起“濟南方陣”。
作為比亞迪的“明星產品”,如今弗迪動力電池項目一期、二期都已通線生產,規劃滿產產能30GWh/年。“項目采用全球領先的最新一代全自動化鋰電池生產工藝,通過采取精益化物料管理、數字化工程和全流程質量追溯等措施確保產品質量。”比亞迪集團山東省總經理徐磊介紹。
在此基礎上,2023年1-11月,山東新能源汽車產量38.3萬輛,全年將突破40萬輛。企查查數據顯示,從區域看,山東現存9.35萬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山東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力爭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輛左右。

為塑強主導產業新優勢,近年來,山東加快標志性產業鏈群、產業共同體建設。在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冰箱智能制造(一期)項目生產車間,首臺冰箱下線。自2022年9月進場施工到2023年12月10日,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冰箱智能制造(一期)項目進入實質性生產階段。
膠州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周兆和介紹,2021年,青島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入選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截至目前集聚2258家企業。目前,除冰箱智能制造二期、三期等在建項目,洗滌、空調等項目也同步啟動。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家電、家居、家裝產業將“三家合一”,形成一個世界級智能家居產業集群。
多家鏈主企業紛紛表示,展望新的一年,企業發展不僅要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也要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力度。
核心競爭力增韌性
在山東普魯特機床有限公司(下稱“普魯特”),總經理陳華清指著CTX200S高速車銑復合機床,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這是2023年3月份,團隊研發成功的高性能復合機床。和以往機床相比,實現了‘一臺頂三臺,一人頂三人’的目的,生產周期縮短75%,占地面積減少2/3,用工減少2/3。”
目前,滕州的機床產品涵蓋數控立臥式加工中心、金切機床、鍛壓機床等10大類600余個品種,年產機床10余萬臺套。

經濟導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棗莊機床產業主要集中在滕州市,在起步階段,由于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滕州機床產業附加值相對較低,也缺乏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和話語權。如今,技術創新激活了滕州機床產業強勁發展動能,浪潮科技、華為云等7家知名互聯網企業推動110家機床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機床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通過產業鏈帶動,頭部企業威達重工、山森數控等品牌效應顯現,加之永樂機械、鑫典精密等骨干企業的支撐以及萬通主軸、臺海鈑金等配套企業的支持,滕州實現了機床產業鏈的閉環發展。
據了解,滕州依托“數智”提升核心競爭力,滕州機床“產業大腦”列入省級首批“產業大腦”建設試點名單,中小數控機床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鏈群協同,推動棗莊特色現代化產業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目前,山東累計培育動力裝備、軌道交通、智能家電等“雁陣形”產業集群143個、總規模達7.2萬億元,4個集群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7個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
“山東加強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高效適配,構建形成‘四鏈’融通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動制造業不斷向高端化發展。”山東省工信廳廳長張海波表示,通過統籌固鏈強群,去年山東提級設立了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深入實施“十鏈萬企”融鏈固鏈專項行動,27場省級對接和500余場各市活動促成重大合作意向2600余項。這些韌性更強、配套更高效、技術水平更先進的集群,正成為提升山東制造區域競爭力的主要力量。
產業鏈“站C位”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鏈是“硬核”支撐。目前,山東標志性產業鏈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裝備、先進材料、船舶和海工裝備、高端化工、農機裝備、醫藥、工程機械、輕工、紡織服裝等多個領域,根植于山東深厚的制造業基礎之上,產業鏈成為產業經濟發展的骨干,站上“C位”。
山東固鏈強群取得務實成效。深入實施“鏈長制”,省領導主持召開13場“鏈長”專題會;策劃開展“十鏈萬企”融鏈固鏈專項行動,全年舉辦27場省級對接交流活動,帶動各市開展600余場市級對接活動,達成3600余項對接交流意向;謀劃實施“3830”先進制造業集群培優工程,累計培育30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5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均居全國首位。
1月9日舉行的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山東2024年將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提速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積極打造更加優良的產業生態,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山東是工業大省,產業門類全、規模總量大,產業鏈穩定對經濟大盤具有重要的‘壓艙石’作用,同時也是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塑成優勢的根基所在。”中國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金融學院副院長何英盛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山東可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攻關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對產業鏈發展的引領和支撐能力。
何英盛分析,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例,在高端車用芯片、基礎軟件、新體系動力電池等關鍵技術配套上仍有明顯短板,產業轉型步伐不快、產能利用率不高、產業協同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亟待盡快突破。“發展新型工業化,就應當以產業鏈思維突破全局,相信2024年,山東工業經濟發展將按下快進鍵,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何英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