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近日,山東印發《關于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共26條,以實施數字產業化“十大工程”、產業數字化“八大行動”為抓手,2025年,數字經濟總量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科技創新中心、一批具有國際輻射力的數字經濟網絡平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技術產業集群。
山東如何乘勢而上,全力打造數字發展新高地?把“數字經濟”作為一個品牌,在全國豎起一面旗幟,山東專精特新企業早已向數字化要效益,趕上了數字經濟的新風口。
兼具“傳承”與“突圍”
新年之際,山東宏濟堂制藥萊蕪智能制造項目投產儀式暨表彰大會在濟南市萊蕪區舉行。在該制造項目基地,從投料區、制劑廠,到中控室、滅菌間、外包間,再到成品倉庫,中藥現代化生產的全新場景讓經濟導報記者印象深刻。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高速發展,中醫藥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宏濟堂制藥集團總裁兼萊蕪公司總經理張然在受訪時表示,創新場景采用“5G+工業互聯網”智能技術,結合先進的精益生產、數字孿生、物聯網、供應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引進MES、SCADA、WMS、WCS等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整個項目基地信息的全部數字化采集和中藥生產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本次正式投產的山東宏濟堂制藥萊蕪智能制造項目,正是順應中醫藥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所驅,立足打造全國智能化中藥生產一流園區。
山東的專精特新企業憑借數字化改造升級,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作為該項目中全流程智慧物流系統的提供商,蘭劍智能(688557.SH)從客戶需求出發,打造了擁有GMP、GSP雙認證的超大規模智能化立體倉庫及產線智慧物流系統。

蘭劍智能高級副總裁林茂對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公司為該項目打造的綜合智能倉和成品智能倉中共計應用了17套24米高的堆垛機系統,可實現3.5萬余貨位的存儲量。此外,31臺提升機的高速提升系統、20臺AGV的智能搬運系統、2000多米長度的分布式輸送系統以及5套智能拆碼垛系統等都在本項目中實現了充分應用。
目前,山東聚力推動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數字化轉型,讓傳統產業企業有“傳承”,同時為企業插上“數字翅膀”,激發中小企業創新生機,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
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工信廳了解到,數字化專精特新企業的快速發展和突破,在保持工業化傳承基礎上,提升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通過技術創新打破技術壟斷,為構建山東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加速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
近日,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正式公布,濟南高新區有17家企業入選,入選數量占全市34%,居濟南市第一位。位于濟南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的山東中科先進技術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四大領域的技術研發,業務聚焦智能制造領域,主要客戶覆蓋吉利、比亞迪、上汽等國內汽車龍頭企業。

據悉,為加快汽車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智能化生產,該企業開展了面向汽車智能制造新模式的研究與建設,研發了適用于多種車型的智能柔性焊裝生產線、高品質柔性工裝夾具以及適用于新能源汽車全鋁車身的焊接工藝及關鍵技術,并構建基于虛擬現實的產品設計、工藝規劃、加工制造、性能分析等模擬和仿真平臺,搭建了汽車智能柔性焊裝生產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我們突破了汽車焊裝行業的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未知工件CAD模型工況下在線編程效率低的問題,形成一套面向多種車型的高自由度、高靈活性、高柔性汽車智能柔性焊裝系統及解決方案。”山東中科先進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衛民介紹了企業發展迅速的核心點,他表示,通過自主研發的整線數字化工藝規劃技術建立整線數字化工藝規劃平臺和工藝數據庫,在仿真環境中實現瓶頸工序的優化設計,極大地縮短現場安裝調試時間。“目前單條汽車生產線的現場調試時間由2個多月縮短到1個月以內,效率提升50%以上,建設周期也從一兩年縮短到4-5個月。”李衛民說。
李衛民表示,企業成立4年以來,在工業機器人設計智能制造方案規劃、模擬仿真、系統集成等領域取得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并順利實施“吉利汽車焊裝生產線”項目,推動濟南市汽車智能制造產業做大做強,“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智能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勇敢地走出國門,向全世界推廣我們的先進技術和產品。”

讓數字化產生創新力和科技力,山東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創造實力還藏在這組數據中——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70%以上深耕主業超10年、80%以上在省內細分市場排名首位,產品(技術)屬于關鍵領域補短板或填補國內國際空白的達83%。90%以上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行業龍頭的配套企業,80%以上至少為3家龍頭企業直接或間接配套。
李衛民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下一步,山東中科先進技術有限公司將以先進制造和高技術服務為核心,利用三至五年時間,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汽車自動化焊接裝備領域的龍頭企業。同時,繼續整合“產、學、研、資”各類資源要素,融合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助推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惠企政策塑造新優勢
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將為塑造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也將更好助推山東高質量發展。《2024年“促進經濟鞏固向好、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一批)》(下稱《政策清單》)緊扣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實用性強的政策措施,加大利企惠民力度。
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在《政策清單》中,有6條涉及數字化轉型的惠企政策,占新推出政策總數的12%。其中,《政策清單》明確,山東將面向全省優勢產業集群培育認定一批省級“產業大腦”,擇優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加速釋放數據價值。
“培育認定‘產業大腦’,在于加快培育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著力解決政府、行業和企業之間數據不能有效‘匯、治、用’、數據要素價值不能充分釋放等突出問題。”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數據產業推進處處長孫志強介紹,山東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紡織服裝、交通運輸等重點產業鏈及產業集群,每年培育一批以數據要素流通應用為核心的“產業大腦”。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山東已累計培育認定創新型中小企業1353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6075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056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2013年開始,山東便組織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是全國較早開展此項工作的省份。特別是最近幾年,山東制定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無論是建立培育體系還是強化財政支持,抑或是加強人才引育,都是其探索助力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之路的生動展示。
山東在持續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上主動破題、創新舉措,背后暗合了經濟大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截至2023年年底,山東已先后培育32個省級“產業大腦”,到2025年,力爭建成50個產業規模效益突出、數據資源體系完善、數據價值釋放程度高的行業“產業大腦”。據了解,這些“產業大腦”將聚焦產業集群集采集銷、協同設計、產能共享、產業金融等數字化場景,為企業提供泛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平臺服務,形成全國“數據驅動+數字賦能”工業轉型升級新樣板。
數字化專家、國家智庫專家劉年青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山東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融合,山東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更加厚實,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更加凸顯,從而讓數字產業化惠及經濟發展。
